读《瓦尔登湖》,倾听内心的声音
昨天下午天气很好,3点钟到慢蜗牛咖啡馆,参加悦然读书社活动。参加活动的共有11人,大家是冲着《瓦尔登湖》这本书来的,有的是朋友,有的是朋友的朋友。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在十九世纪中叶写的一本随笔,在这本书里,他记录了自己孤居湖畔两年的生活与思想。很多朋友还是第一次读,甚至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所以我就耐心地把这本书的创作经历和主要内容作了介绍。我读了书中的两个片段,一段出自《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一段出自《来客》。在书中,梭罗说我们总是关注每天发生的琐碎事件,却很少关注那些永恒的东西,我们为了某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却不知自己正在浪费生命。我们叽叽嘎嘎说了许多话,却没有经过自己的头脑,没能让心灵获得真正的自在。为什么不停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
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所有的朋友都保持着可贵的安静,店员轻轻地过来奉茶送水,负责拍照的同学悄然于一旁斟酌着光影,这些就像是细微的涟漪泛开在水面上。梭罗和他的湖一片安宁。
慢蜗牛咖啡馆的客人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天色昏暗下来,我们拉开灯,大家畅谈起来。
我注视着眼前这些朋友,一时出了神。他们中有13岁的少年,有年近70的老者,眼里却都闪着同样的火花,那是读书人特有的思想角质触碰生活的火花。这群人在咖啡馆的一角忽然间被拉长、放大,仿佛成了一棵参天的巨树,冲破天花板奇异地向上延伸,眼光和话语就是这树的桠杈,叶片碰撞着四壁,发出春天的回响。人来的比我预料的多,这使我幸福不已。我不是喜欢人多,我只是喜欢书,喜欢被书吸引来的人——他们的灵魂一定香气四溢。
王松彩老师是第三次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她不仅自己来,还带着朋友一起来。她从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群在西伯利亚流放中得到灵感,讲到自然对人的化育,她说这是最好的教育,自然,正是自然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让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她家住一楼,有一个小园子,她用这园子种菜、种花,自己把家打理得如同世外桃源,我们听了都好想立刻去她家做客。我说,王老师,你就是现实版的梭罗啊,你的家就是都市桃花源!
老袁这次也来了,他是接到邀请就一定要来的,而且只要来了,讲话就定要讲个痛快。他一发言,我们立刻感到一种建筑工地上铁锤撞击石板的强震,那昂扬的话语扑散出噼里啪啦的精神粉尘,让我们惊讶不已。老袁一把年纪却比年轻人还有活力,声如洪钟,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他的格言是“没有思想的生活就是放逐”。老袁是思想家,他的思想我不太懂,但他的热情和坦诚却使我颇受感染。相比他,我们都显得太矜持太内敛太禁锢自我,失却了一种原始的坦率固执的天真。想想也挺可笑的,年轻人居然要向老年人来学习天真了!但这就是事实,你坐在老袁的身边就会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我觉得这就是境界的差异,越是真人越单纯!
不过老袁讲的内容倒是挺沉重的,他讲的是自己在文革期间的一段爱情故事——一块香皂的故事。故事的具体内容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但它确实感动了我们每个人,大家都说这完全可以写成小说编成电视连续剧了。老袁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构想,他曾写过几百万字的东西来阐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这让我想到张南峭老师似乎也写过类似的东西,这些满腹经纶的老先生啊,和儿童一样好幻想,而我们年级不大却早早暮气沉沉了。
幸福的时刻总是稍纵即逝,转眼间夜色降临,大家合影留念之后依依不舍地离去。咖啡馆外静静的夜空澄明清幽,是个难得的优质夜晚,深吸一口气,抬眼凝望,“瓦尔登湖”这四个字如璀璨的礼花在空际绽开。内心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喜悦,像初恋的感觉,诗一样,梦一样。一群人围着一本书的日子本身就是节日,是书的节日也是我们心灵的节日,这是最古老的传统最圣洁的仪式。
起初陌生而后熟悉的人们啊,因了书才连接的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