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曾经读过一篇很有哲理的小文章,说的是一个庙里有一位师父和两个小和尚,这两个小和尚一个大一点是大师兄,一个小一点是小和尚,每天早上,师父都会给自己发六个馒头,然后给大师兄六个馒头,给小和尚四个馒头。有一天早晨小和尚想到:“师父得六个馒头,大师兄也得六个馒头,那大师兄不是和师父平起平坐了吗?不行,这说不通。”于是这个小和尚就感到不公平,就找到师父说:“师父,大师兄有六个馒头,我只有四个,他肯定拿了我的那一个。”师父说:“一直都是这样的,你大师兄一直都是六个馒头。”小和尚说:“师父,我也要六个馒头。”师父说:“你能吃下六个馒头吗?”小和尚说:“能,我能吃下六个馒头。”
师父看了看小和尚,然后把自己的两个馒头给了小和尚,小和尚真的吃了六个馒头,然后对师父说:“看,我把六个馒头吃完了,从明天开始我也要像大师兄一样要六个馒头。”可是师父缺说:“你要不要六个馒头,还是等一会再说吧。”
过了一会,小和尚觉得肚子胀,又口渴,便跑去喝了半碗水,不一会,小和尚的肚子比刚才更涨了,而且还有点发痛。小和尚开始难受起来,他没法像平时那样挑水、扫地、念经。
这时师父对小和尚说:“平时你吃四个馒头,今天却吃了六个馒头,你多得了两个馒头,可是你并没有享受到这两个馒头的好处,相反,它们却给你带来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不与人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乐。”
小和尚点点头,捂着肚子说:“师父,以后我还是吃四个馒头。”

这就像我们平常说的那句话一样:“人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如果一个人平常粗茶淡饭习惯了,突然有机会让他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天天大鱼大肉地伺候着,他的身体健康就会发出严重的报警。纵观我们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有的家长很心急,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严格,好像是自己小时候,没有学会的技能,没有机会学到的技能,现在自己有钱了,也有孩子了,就让自己的孩子哪一样技能都不落下地去学,结果把自己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自己也跟着疲于奔命,真正该孩子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比如洗衣服、做饭等等都是花钱雇人帮助孩子去做,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呵护更细致,事事亲力亲为。就连孩子上大学了,还是对孩子不放心,于是就放弃自己的工作,到孩子学校门口租个房子,就是为了能够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殊不知这样的细致照顾,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感到家长对他的呵护不是疼爱,而是一种禁锢,禁锢了他们的自由时间,记得有一篇报道中说:“有一个妈妈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而这个孩子最终受不了妈妈的百般呵护了,离家出走了,这个妈妈失去了孩子,心里感到空落落的,感到自己无可是从,不知道该干什么好,就开始精神恍惚,最后神经了。但是孩子依然没有回家,后来丈夫的生意破产了,于是她就和丈夫一起从新打拼,从新经营他们的事业,慢慢地这位妈妈就从孩子离家出走的阴影里走了出来,精神病也好了,也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最终女儿也回来了。”
这真的就像老师父说的那样:“多得不是享受。”孩子从妈妈身上多得到的爱,对孩子来说不是享受,而是限制,而妈妈要想多得孩子对自己的爱,一直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同样也得不到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反而会让孩子叛逆心更强,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对于如何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学习动力,可能是很多家长最纠结的问题,关于这方面专家说:“这不需要家长考虑自己该为孩子做些什么,而是可以考虑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让他们有个伸胳膊伸腿的发展空间。”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重智能说,强调动手能力、身体协调、交往和内省等方面的智能,这些智能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情商”,这是无法通过花钱上各种补习班来培养的,却可以通过一些松散的玩耍、独处的时间以及家务劳动等方式培养。孩子不单纯是孩子,他们也是处在发展中的人,所以他们需要接点地气。需要多到户外活动,去公园散步,参加园艺活动等,这些不需要我们花钱,更不需要带孩子去上各种学习班,只需要在我们家长的带领下,师法自然,亦为学习。释放你的爱,给孩子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让孩子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