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做任小艾的功课
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重任以前,你是否已把自己造就成了一个人?你自己是否是人心中的模范?
——卢梭
暑期培训从明天就要开始了,心里这些天的期待即将落实,心里有许多的遐想,想象着专家的精彩,想象着听课时沉浸的舒心,想象着能和专家合影留念,想象着能得到他们的签名……明天请来的是任小艾老师,这个好消息在放假开会的时候高校长就告诉了我们。可能是任老师忙不好请,可能是请来大腕不容易,不管是否知道其大名的,都想目睹任一下老师的风采。
对于任老师,我是有一些浅薄的了解的,一是任老师给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作序,一是读《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成长之路》时见里面有四页内容介绍任老师。明天任老师就来到我们身边,今晚赶紧备备课,加深对她的了解,先领略一下她的魅力——不过由于家里没法上网,认识渠道只能是上面读过的这两本书。
我首先被任老师的头衔“吓住”了:全国模范班主任,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科技教育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现任《人民教育》管理室主任……太厉害了,单看这些荣誉就可知她绝对是“大腕”。
光环背后必然是她的杰出。我读着她的故事,深深地被她的人格魅力、博爱情怀、聪慧和才艺折服。
任小艾是真实的,真实的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坦然地说:“我刚当老师的时候,那真的是非常热心,要说情感那丰富得很,特别爱孩子。但是不懂得科学,怎么去教育学生我不知道。就是说你能化腐朽为神奇,能把难解的问题、棘手的问题巧妙地解决这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一个教师如果能集情感、科学、艺术于一身,他一定是一个能够取得成功的老师,但是我们一开始做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句句扣人心弦,我何尝不是只懂爱不懂科学的老师?爱是我们为人师的根本,也正如近代教育家夏尊所言“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感情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的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任老师无疑是爱的“行家”,她像向学生撒播着无私的、科学的爱。
任小艾是多才多艺的,这也许是她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让人钦佩的原因之一。她去过北京舞蹈学院练过舞蹈,在中央乐团声乐系练过女中音,并多次登台参加话剧表演,她“潜水镇学生”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这么多的才艺对任老师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让任老师更加完美。
任小艾是聪慧的,她深谙:我们光有爱孩子的心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懂得怎样去爱,尤其是要讲究“爱”的方法。
任小艾是快乐的,她在引领着学生体味成长的律动和幸福。
任小艾是细腻的,厚重的,可爱的!
……
明天听她的报告,我更加期待。
我离成功差几步
不愧是任小艾,了不起!
她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她为人洒脱,敢说敢做;她德才兼备,人格伟岸。三个半小时的报告搏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让每一位与会老师振奋、慨叹。
最难忘任老师总结的“教师成功七步曲”,对照自己,深受警醒。
一、学会调查
任何一个教育案例都能反应一种现象,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研究的对象,我们做老师的要游刃有余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需要见微知著,及时调查,分析原由,寻求方案。
任老师说:调查研究是科研的第一步,也是做班主任的第一步。孰不见我们有时会错怪学生,伤了他们的自尊,消了他们的兴趣,原因何在?没有调查,盲目处理。教师在面临问题时应是一个理智的人,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人论事。还记得《你要小心》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学生给老师一张纸条,上面公然写着“你要小心”四个字,老师看后勃然大怒,对这位学生进行了“狂风暴雨”的批评,但是,批评之后学生却从衣兜里拿出几片药,原来是老师感冒了,学生温馨提醒老师:你要小心。
我们老师是要“小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我们斥责学生或是面对问题愁眉苦展之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最有效的解决途径:调查,研究。
把每一件事都当作科研对待,学会调查,我便有了成功的开始。
二、学会反思
我固执地认为:不会反思的老师就不会进步。
我们的生活是忙碌的,但是再忙也不能荒芜了思想,不然我们真成了“行尸走肉”。我喜欢每天给自己时间思考,因为思考,我更加留意身边的见闻,以牵连自己的教学;因为思考,我不再鲁莽地处理学生问题,而是“三思而后行”;因为思考,我开始读书和写作;因为思考,我对教育理解得更加深刻,爱得更深……也正如国家督学成上容先生所言“反思不是空想。”当我发现读书能使我的反思更加有效时,我激动;当我找到反思的载体——写作时,我选择了坚守。
反思,使我的生活日臻厚重。
三、学会改变
改变需要勇气。一些教师习惯了自己固有的教育方式,老法子管理班级,老法子教课,可是世界在变,学生在变,步伐跟不上,一不留神就会栽个大跟头。
思想支配行动,改变先从思想开始。
比如我教语文。教四年语文课本了,觉得教法没怎么改进,还存在“填充式”和“灌压式”教课的现象,于是,我整理了这两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计划利用暑期时间细读,以期待自己接受新思想。同时,我这四年都是教四年级,缺乏挑战,对教材也有些“审美疲劳”,我打算申请从三年级教起,让自己的教学生涯循环往复,不至于出现厌倦现象。
这一切的改变让我的生活充满新鲜的气息和拼搏的劲头,愈变愈“活”。
四、学会创新
创新是一种见识,也是一种能力,一个墨守陈规的教师至多是“胜任工作”,但绝对做不出色。
教育需要创新,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创新的前提是对事业的热爱,因为有爱才有“思变”的思维,有了爱,我们的观察力更加敏锐,心灵更加敏感,行动更加敏捷,创新的动力就更加强大。
学会了创新,我们的生活不再是繁琐的重复,而是鲜活的、刺激的、灵动的。当然,创新的过程也很辛酸,他需要自我的剖析、否定、肯定,也就是在这种否定与肯定的转换中挑战自我。
我已经给自己的工作定了一个三年的规划,规划的“特色”就是创新。
“人无我有,人有我先。”创新也必将成为我进一步发展的“主打歌”。
五、学会总结
任老师说现在缺三能人才,既:能干、能写、能讲。反躬自省,在“能干、能写”方面还算差强人意,“能讲”方面却不尽人意。
能干的人不仅是勤奋的,还是聪慧的,因为聪慧的“干”是“会干”,不然就是“蛮干”。那么,为什么教育界千千万万能干者到头来还是销声匿迹、平平淡淡了呢?著名班主任张万祥说:“教育专家型的教师应该有很高的造诣,他们不仅要有精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还应该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能力,能著书立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会写就成了教师提高的新的手段,一个教书匠和一位教育家的区别之一就是会不会写,能不能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用有温度的文字表达出来。当然,写作的过程有回味的欣喜,也有独处的寂寞,耐得住寂寞,矢志不渝,笔耕不辍,应该是优秀教师的“特殊功底。”
能讲不意味着侃侃而谈,别人滔滔不绝地讲了三天的事情你一个小时说明白了,这叫能讲。能讲的包含面很广,如教课、讲演、交流等等。可是,我不能讲,原因有四:普通话不标准;口才不流畅;声音不浑厚;缺乏有意识的锻炼。这几方面是针对我在公开场合的表现自我总结的,想起很心酸,于是乎我最近经常在老婆的监督和指导下练习大声说普通话,说错了改,改了再说,以期待自己真的能“三能“!
六、学会读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间断的读书才能有丰富的知识和学养教育学生,才有能力教学生,才有资格教学生。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网络文化和泡沫文化的渗透,学生的求知欲高了,知识面宽了,社会的期望值也高了,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仅有一桶水是不能满足的,而是要有一泓清泉,清清浸润学生的心田,轻轻润泽学生的思想。此时,读书便成了最迫切的需求。
学会读书,要有淡然的心境,静下心来品味,对于经典的书还要潜心研读,读书不再是学校“读书工程”的逼迫,而是一种自发的、为自己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一辈子心安理得地教书的需要,是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方式,是教师生命正常运转的润滑剂,是终身的伴侣。
读书也不能盲目,我们需要读什么书呢?首先要读一读专业方面的书,学习别人的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专业书能更快地丰富我们的专业素养,直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我每年都订购《小学语文教师》,很实用,同时,案头也放着窦桂梅、李镇西、薛瑞萍等名师的书籍,常读常新。其次,读一些非专业的书。我最喜欢读刘墉和林清闲的文章,文质优美又富有哲理,当然,其它方面的书我也读,但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我一直觉得,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的教育之路走不远。
七、学会升华
我一直渴望自己有机会能做一场报告!
看着一位位专家在台上“神侃”,我心里一直在想:你能,我也能!遗憾的是,展现的时机未到。要做报告,我首先得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理念,有让听众激动、受启发、耳目一新的东西,可是我拥有的并不丰富。
怎么办?升华!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集他们的智慧与一身,再升华为自己的理念;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合理汲取,理智总结,升华为自己的理念;在实践的基础上与理论结合,升华为自己的理念……如果我学会了升华,成功也许近在咫尺。
……
任老师“七步曲”的旋律和谐而又美妙,听着听着,浮想联翩,心醉神迷。
我也要奏响这美妙的乐章,让青春与梦想在律动中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