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适应解决当前小学作文教学难题的要求
目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而最令他们头疼的就是写作。指导学生写作也成了一直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也翻阅了许多作文报,作文指导书,试着给学生读范文,讲写作方法,但最后结果仍不尽人意。
2、适应改变教学中读写分离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学生怕作文,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使,对写作持消极态度,甚至厌恶作文,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其原因之一就是读写分离。
从阅读方面看,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表达,这是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有前一个环节。在进行段落或篇章教学时,比较强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不注意写作的渗透,或渗透不全面,不注意指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认识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这样,尽管学生学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没有或很少从中学到写作知识、写作方法。没有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时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贸然从事,其结果自然是费力不讨好。强调理解,忽视表达,致使阅读教学结构残缺不全。
从作文教学方面看,一些教师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指导学生作文不是授之以渔而授之以鱼。教给必要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是作文指导的重要内容。可有的教师只字不提,或者讲得笼统空泛,学生似懂非懂,很难进入实战状态。学生作文时,教师或者把中心、材料、条理甚至重要的段落、词句都安排好,让其用文字记录下来便成了作文;要不就让学生硬性模仿,大段大段的照抄课文或课外读物;再不然,就让学生跟着感觉走,盲目地乱写一通。这样,学生写得再多,也不会得到多大提高。即使偶有佳作,作者也未必知其所以然,能力并未提高。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读写分离,既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有害于作文能力的培养。提高认识,改进教法,强化读写结合,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广东省潮州市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目前,国内对小学生“大量阅读,自由成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于是我们选择了"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丁有宽老师认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觉得在课题研究中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能认为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不能认为读写结合的机械性(读什么写什么),也不能认为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我们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取消每周专设的两节作文课,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我们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杂、乱、华、死”的通病,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读写能力。既要竭力寻求美文,让优等生吃饱,起到带头作用,又要关心待进生,培养兴趣,寻求写作的快乐,能够跟得上来。
三、研究目标
1、引导课题教师随机查看课题研究博客,以便网上交流,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
2、积极参加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及时总结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现教学、科研、反思一体化。
4、为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利地促进了这项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广大师生读书写作的积极性。
5、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争取挑选大量的优秀习作在报刊上发表,在作文大赛中获奖,并促进语文总体成绩的提高。
6、尝试构建一个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体系。
四、坚持正确的研究原则,采取科学适用的管理方法
1、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必须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现代教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遵循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
(2)应用性原则。科研就是要为教学服务,解决作文难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之所在,在课题研究中,要善于变革原有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教学方法,要在作文教学的创新方面努力探索。
2、管理方法:
⑴、课题组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实施方案。
⑵、加强课题班级的横向交流,通过互听互评等形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课题研究工作。
(3)、搜集课例、教案、反思、论文、习作分析等资料。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及预计成果
实施阶段具体划分如下:
1、2008年10月—2008年11月:根据区教研室总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期计划,制定阶段性目标,建立图书角。
2、2008年12月—2009年6月月:构建"读写结合、读中学写"快乐习作内容体系及其操作策略的研究并实践于教学。
3、2009年7月—2009年10月: 进一步完善小学"读写结合、读中学写"教学内容体系,明确三种训练形式的具体操作策略。
4、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和成果,准备结题,提交:(1)课题研究论文;(2)学生优秀作文;(3)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具备条件和基础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力量强,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科研氛围。
2、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为该项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七、课题组成员:
申凤梅 陈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