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去旅游了一圈,美丽的风景见了不少,不过比风景更有趣的是看到许多人,当然比人的衣着相貌更有趣的是人的对话构建的场景。
在杭州西湖附近一个小区的快餐店,很多就餐的人。我好容易占了个位子等老公去收银台买票端菜来。不知道是天生喜欢孩子还是职业敏感,或者是做母亲的本能,在非常嘈杂的人声中,我一下子注意到一对北方口音的母女对话:
妈妈:“宝宝,你吃点啥?”“我要回家……”女孩带着哭腔稚气的声音。
妈妈继续:“宝宝,你吃点啥?”“我要回家……”女孩继续带着哭腔。
妈妈继续问……女孩继续哭……
如此重复了十来次,女孩的哭腔越来越重,可是妈妈跟复读机一样还是重复那一句话。我就纳闷了,这是怎样一个妈妈啊。左右看看,在右边靠门口部位一张非常局促的小桌子上,一个穿着羽绒服的头发有些蓬乱的女子背对着我,我看到她怀里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孩子闭着眼睛使劲推着女子,女子使劲把她往怀里搂。俩人跟复读机一样重复着上面的话。女子的脸根本没有对着孩子,她使劲往旁边扭头,脸对着收银台,那里挤挤嗡嗡地有好几个人在点菜付钱买票。估计是孩子的爸爸去那里买单。
我的饭菜来了,于是我边吃边继续听着这对母女“你吃啥——我要回家”不间断复读着。想想有点好笑,有点心酸。也许他们也是来这里旅游的,又饿又累的妈妈肯定想马上吃点东西,她也认为孩子最需要的是食物,但是看起来孩子已经很累很瞌睡了,她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只会反复说:我要回家。但是妈妈没有能力满足她的这个要求,也没有精力探寻孩子到底要什么,自己的需要:食物,被她想成孩子的需要,于是一遍又一遍问孩子:你吃点啥……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吃,是瞌睡,她使劲闭着眼睛推开妈妈要困困,我看到她终于哇地一声哭出来,然后哼哼唧唧睡着了。
这看似滑稽的一幕,在多少个家庭上演。特别是孩子上学后。孩子可能想玩一会,爸爸妈妈说你学习吧。孩子可能想出去走走,爸爸妈妈说你学习吧,孩子可能想跟小朋友交流一下,爸爸妈妈说你学习吧,孩子想……爸爸妈妈说你学习吧……
在父母的互动中,很多父母缺少即时觉察,更谈不上系统觉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孩子身上,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管孩子需要还是不需要。当孩子拒绝时候,还觉得自己很受伤,当孩子逃离的时候,还觉得非常愤怒。这样想着我就想到了自己的孩子,经常说:你根本不知道我想的啥……
老公看我吃饭走神,很奇怪:“你又看见啥了?”我指指那三口,这时候年轻的爸爸已经接过孩子,他平抱着孩子,很温柔地晃着孩子,左手还拍着孩子后背。小女孩已经睡着了,而那个妈妈在埋头吃饭。
老公嗤地一声笑了,说那个女的一定跟你一样是紧嘴——受不得饿。我一听就乐了。真是看人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一样。我因为生孩子时候剖腹产饿了两天才能吃饭,结果落下个毛病不能饿着,一饿着就心慌头晕,非常容易发脾气。刚才我因为自己累,只是看到那个小女孩要回家,是累了想瞌睡,却没有想到妈妈是紧嘴饿坏了。真是人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我看到这个小插曲,有了即时觉察,但是因为对对方的情况不了解,缺少系统觉察,更不要说动态觉察。但是老公的话对我的觉察是一个补充,他可是是因为受了很多我的饿肚子气才对这个特别敏感。但是不管我们怎么猜测,终究只是一个猜测。没有和他们交流,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所以只能记得有“你吃啥Vs我要回家”这一段小插曲,以及带给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