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语情满满 尽在读书人两端
----写给我们的武陟县新教育读书会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上和课下之间转换着身份,用智慧和爱心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作为一名读书人,我们更多的游走在阅读和文字之间,用思考来观照自己的内心,见证着自己的变化和成长。阅读也许是一种私体验,相信这一点没有人会否认。但是更有人说“一个人也许走的更好,但是一群人会走的更远”,因为每一个读书人都要有一个心灵的归宿,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我们的武陟县读书会就是我们全体武陟读书人共同的心灵之家,也是所有读书人可以栖居片刻的心灵驿站。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时节,我们最优秀的会员驻守在心灵的原野,用“每日一语”的形式来传递温暖和智慧。
每日一语 每日相依
从一月十五日,开始我每天都会收到通过飞信发送过来的“每日一语”,直到现在(就连新年)也不曾间断。我知道每天的某一时间我的手机一定会响起短信提示音,那就是读书会的“智慧分享”。我很愿意这样叫,这些决然不同于商业色彩的垃圾短信,也许我就不该这样比较,但是确实这些文字在这样的时代更显的珍贵。
在第三届读书论坛的时候,我们读书会的带头人金主任就谈到在轰动后开始“每日一语”的设想。当时没有在意,可是大约在十二月底我接到金主任的电话,谈到这个具体的计划,我当时非常高兴,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可是也许因为期末临近,就没有在听到什么消息了。可是,在元月十五号我收到这样的短信:
“读书会”每日一语:当我们内心充满软弱与恐惧,教室中就会显现出恐惧与暴力;当我们内心充满茫然与混乱,教室里就会显现出浮躁与无序;当我们远离阅读与思考,教室里就会显现出浅薄与轻率;当我们充满借口与不满,教室里就会充斥着抱怨和缺乏责任感。总之,当我们的内心丧失了生机,丧失了滋养,教室里就会丧失生机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魏智渊)
我内心一震,知道我们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这不是一条普通的短信,而是连接着整个武陟读书人的纽带。第二条是这样的:
“读书会”每日一语: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不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等待别人从外部打破注定是食物,而自己从内部打破则是重生。(张春红)
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读者的心灵之光的折射,为什么作者会推荐这一段文字,因为这些文字曾经温暖和震撼过他的心灵。当鼠标点击的一瞬间,这种温暖和震撼被传递,也许在你的视角这不算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另一颗心灵。
就这样,第三条、四条…,他们从李之梅老师传递到李小青老师,穿越了2014年马年的春节,就这样默默地在传递着。当我们习惯于点看手机去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彼此相惜。
从《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到《孩子们,你们好!》
读书会一开始就致力于中外教育名著的推广与深入阅读,其眼光没有为应试所局限,而是献出了大阅读的那种恢弘的格局。《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是美国教师雷夫所做,《新教育》则是我国教育家朱永新的力作;《教师的挑战》则是日本教育工作者佐藤学的作品,《无分数三部曲》是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巅峰之作。当然我们的读书活动还在继续,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是哪一本书,但是我知道我们的阅读一定会视野更广,层次更高。
从第一届读书会时候,我还只是一个靠激情工作的职场新人,而现在我的校讯通博客“锦语紫烟”已经有91篇博文,被校讯通推荐的49篇,我所阅读的教育著作达到七十多本。我认识了很多武陟最优秀的读书人,他们工作在不同的学校,却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和情怀。育才学校的宋新菊老师和他优秀的同事们、育英学校冯小爱老师和他的优秀同事们,嘉应观乡的李之梅老师,北郭乡城子小学的谢晓玲老师等,同时还有我们读书活动伯乐,我们的负责人金主任,马主任以及我们中心校的刘主任,他们都是热心推动这项活动的读书人。也许他们的都很忙碌,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很多,但是他们不仅是行政上的领导,更是我们读书人的伯乐和风向标。
一次次的阅读活动,成长起来的不仅是教师的个体,更有我们的团队。也许你可以看到某时某地成长起一位教育新星,但是你很少见到一个地区有这样一群人汇集在一起,共同前进。
“每日一语情满满,尽在读书人两端。幸有伯乐勤浇灌,满园春色欲盎然。”也许这首打油诗无法完整的表达每一个武陟教育每一个读书人的全部情感,但是我们仍要把这首诗来献给我们的读书会,献给每一个支持我们读书会的朋友们,献给那些为我们读书会默默工作的会员们,献给我们轰动的组织者,因为他们,我们的活动更加精彩;因为他们,我们生命的行走方式更加丰富。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我可以回信一条:祝我们的读书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