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每天读点《论语》(十四)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4-11 10:40:11 作者: rapoo

每天读点《论语》(十四)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以政令来领导,以刑罚来整饬,老百姓只会暂时苟免于犯罪,却不会产生廉耻之心;如果以道德来教化,以礼教来治理,老百姓就会有廉耻之心,并且诚心归服。”

通俗些理解,这章为我们比较了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利害引导型的,一种是道德引导型的。所谓利害引导型,便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用“刑”和“政”的管理,在这种管理形式下,人的行为是没有自发的原动力的,主观能动性完全没有,只是依靠外部的刺激,因此不能触及内心世界,因而“民免而无耻”,即只求免于受罚,心中并无耻辱的感觉。所谓道德引导型,便是让人自己具有价值判断,按照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去为人处世。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人有道德价值判断,有道德礼仪作为规范,因此“有耻且格”,即心中有耻辱感,内心认同而归依。因此,“德”与“礼”重在心理悦服的重要。人知道什么是不道德的,即知道耻辱,也知道什么叫品格,品格的高低都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这样人的行为就是有价值判断的,有主观能动性的,是有自我的,归根到底是自我负责的。

论及我们的班级管理,也有管理三境界之说:人治、法治、德治。

第一种境界——人治。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凡事事必躬亲,自己像是消防队员救火一样,随时出现在班级管理的第一线。这样的管理方法应该为似乎还称不上本章孔子所说的“道之以政”。因为人治,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要么“严”,用权威来压制学生,要么“唠叨”,在学生耳朵边絮絮叨叨。这种管理以班级不出事为目标,但是问题并不是被解决了,而是被掩盖了。一旦换了一个班主任,问题便会铺天盖地地涌现出来。而且这样管理方法会使班主任身心俱疲,并且学生的棱角、个性被抹杀,这种管理境界较低,但不可否认至今在我们的班级中仍非常普遍。

第二重境界—-法治。即制定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约束。班级工作有章可循,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有据可依。如果班主任原则性强,对照班规,不考虑实际,就会开始比较顺当,但是实行一段时间,会出现几种弊端,要么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要么师生关系僵化,要么学生做事循规蹈矩,思维僵化。因为在法治的过程中,老师为了严格执行纪律,不分青红皂白,不关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会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而出现逆反心理。或者法外施恩,制度摇摆不定。稍微乐观的情况,会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但屈服于现成的制度,迷信于权威,做事循规蹈矩,思维被僵化,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似乎与这章中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谋而合。

第三境界便是——德治。比如雷夫实施的道德发展六阶段中的最高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比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重视“德”与“礼”的管理智慧。真正落实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着重创设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创建自己的班级文化,让积极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或者集大家的智慧为一体,做出自己班级的品牌和特色,让学生对自己的班级有强烈的自豪感、归宿感和使命感。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学生自发自觉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有明确的地位和清晰的发展方向,并且想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们估计大多是“有耻且格”的吧。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