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篇《何惧逆流而上》,发布出去没多久,就招来了各种反响。
我的朋友们,自然是和我站在一起的——“是呀,
群电视难道现在的社会离了电视就不能过了吗?事情不是看你能不能,关键看你想不想。我们基本不看电视,孩子也没见另类。”
但是,有的为人父母者也很自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如果不看电视,孩子在学校会被孤立,对其在交友上会有很大影响。”
一位妈妈的回复更为具体。
“我儿子爱看书,不看电视,不打游戏。今天因为游戏哭了,说不懂游戏,同学们觉得他另类,现在拼命写作业,提高效率,就是为了写完作业,我让他玩一会儿IPAD。我也很矛盾,不让他玩吧,同学排斥,让他玩吧,游戏确实占用时间。现在孩子们聚会,一人一个IPAD抱着,我心想,自己在家玩不就行了,何必聚会时,大家还在埋头苦玩呢。”
这位妈妈所描述的情景,我曾多次见到过。
去年送毕业的孩子中,有一个孩子曾经因为在课堂上偷看一本游戏书而被我批评。我把他示视若珍宝的那本书收了,告诉他到放学时才能还给他。没想到,他当即掉了眼泪。后来他的妈妈来学校,我对她说,一定要把控好游戏,不能让孩子过于痴迷。妈妈却告诉我,在家里孩子是从不玩游戏的,但是因此而跟同学们没有了共同语言,人家热火朝天,他干着急插不进去话。所以,他特意向爸爸妈妈要求,不是要求玩游戏,而是要求买一本游戏书,只是为了能够跟同学说上话。
这孩子,也真不容易。
每每春游,我也有一肚子感慨。春游的意义是什么?自然是让孩子们到大自然里去撒撒欢,尽情舒展身体、享受春光明媚!实际情况呢?你看吧,孩子们下了车,最多跑个半个钟头,然后呢?第一届学生,是凑到一起玩Game boby。到第五届学生,开始玩手机游戏。现在,则是玩IPAD,也有打三国杀什么的。我就急啊:“你们这还算春游吗?无非是换个地方吃零食,换个地方打游戏,太没意思了吧?”孩子们反唇相讥:“你们大人有意思吗?你们大人就是换个地方斗地主!”
我无语。
此时此刻,朋友们针对《何惧逆流而上》的反馈,其实不是一个新问题。
不看电视就不合群吗?
这个道理我们是很容易想通的。那种各自埋头打游戏的,根本不是所谓社交,因此,只会打游戏的,也根本不算是社交能力强,也就是并非合群。
举个例子,某人发了一微博:和多年不见的好朋友见面吃饭,这小子一直埋头玩手机,就没怎么跟我说话,让我干着急啊。后来回到家,才发现他发了一条微博,说跟好朋友一起吃饭,好开心啊!
这不就是那个公益广告所表现的情景么?伞下,长椅上,车上……不见人,而只见手机。明明他近在咫尺啊,可为什么好像远在天涯?
所以,那句写在咖啡馆里的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本店不提供wifi,跟身边的人说说话吧。”
看电视,同玩手机、打游戏一样,同样是我们的交流被绑架的体现。
有没有发现,常看电视的家庭里,人和人的对话越来越少?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电视时,我们的话题就离不开电视了,我们的心也被牢牢系在电视上。我们哪儿有时间说说心里话?我们哪儿有时间读读书?我们哪儿有时间散散步?
而孩子们如果见了面,除了电视节目或者电子游戏,再无别的话题可以引起共鸣,这难道不是一种痛入骨髓的悲哀吗?
什么样的人才更合群?
讨好?迎合?追逐?人家玩什么他就玩什么,为了别人的所谓潮流而放弃明明正确的原则甚至底线、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发展?各位,有个很不客气的词儿,叫“奴颜婢膝”。何必?何苦?何其愚蠢!
真正合群的人,应该是善良的、阳光的、包容的、礼貌的、健谈的、谦逊的……
高调地现身说法吧。
我小时候,也不是一个很跟得上所谓“潮流”的孩子。那时候的潮流是什么?是电子游戏,大街小巷都是魂斗罗、超级玛丽的打打杀杀、叮叮咚咚。我的家教很严,连个冰糕都难买一根解解馋,更不要说去游戏厅里花钱了。所以,童年时唯一的关于电子游戏的回忆,是跟着邻居家的哥哥进去,他把我的手往一个按键上一搁:“呶,你就按这个,这是飞腿。”于是我孜孜不倦地按了最少一个钟头的“飞腿”。然后呢,兴趣索然,再无“然后”。家中柜子里、床底下的那些书,更吸引我。而我因为肚子里的故事多,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孩子。直到现在,虽然我有这样那样的臭脾气、坏毛病,朋友不少,而且是可以坦诚相待的好朋友。
很欣慰,看到一位加斯顿小学家长写给我的微信:“校长,支持你!文中的妈妈和你要说的问题没有在一个层面上!我们自从不看电视以来发现节约出来很多时间,孩子更开心了,生活也更有规律!儿子已经逐渐把电视抛之脑后了。其实这期间并没有”限制”,自然而然的嘛!”
是的,只要我们愿意改变,自然而然。
最后,附上一段更为专业的关于电视影响交往的资料:
“电视孤独症”多见于3~7岁的儿童。其特征是为儿童长时间地看电视,觉得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当不看电视的时候就会焦虑不安。国外专家观察发现,患了“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经过最好的教育,将来能够适应社会、正常生活的也只有1%,这充分说明儿童过分迷恋电视所产生的严重危害性。
这些孩子由于处于孤独状态,既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他人的存在,陷入虚幻的情景中,常常会想入非非,心理严重变态。由于他们缺乏学习能力,所以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并且看电视还有一个消极作用就是会降低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不是看电视可以代替的,看电视无助于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是人的大脑主动的活动,而看电视是被动的,几乎完全由电视情节和画面拖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