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架起爱的桥梁
初中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心理上开始进入了“心理断乳期”,他们格外需要父母的宽容和理解。然而,这个阶段似乎家庭中危机四伏,孩子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到一触即发的地步,爱有时竟成了伤害。亲子之间竟很难沟通理解。
其实,不是因为亲子之间缺少了爱,而是用错了爱的表达式。很多的时候都是误解惹的祸。误解,让隔阂更深。在亲子之间架起一座爱的桥梁吧!这座桥梁就叫——理解。
首先,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想让孩子理解家长,家长首先要努力去理解孩子。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如果他是个孩子/那就让他活得像个孩子/不要让他聪明得/失去了最初的样子。”孩子有孩子的特点,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与烦恼。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个转折阶段他们常有莫名的烦恼和怒火。家长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倾听可以帮助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疏导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的出口。
家长要努力唤醒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学会感恩。郑振铎曾这样说:“成功的时候,谁都有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你失败时的伴侣。”让孩子明白、相信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有丝毫改变。爱孩子是不需要条件的。日常生活中,可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同时,在特殊的日子要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让孩子感觉到你因他而幸福快乐。让爱和感恩的种子扎根在孩子的心中。
家长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家长也有犯错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就高高在上,拉不下面子。而应该“闻过则喜”,并及时改正,做到“不二过”。
有时的确是孩子的不是,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良药再好,若不能被患者服用下去,怎么能发挥药效?爱也是这样,只有妥善地表达出来才能被孩子接受理解。家长可以坦诚地与孩子交流意见。如果怕“言辞不妥”引发新的矛盾与战争,家长可以用小纸条、书信等形式让孩子听到自己的心声。《傅雷家书》、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爸爸的唠叨》等给我们做出了示范。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另外,家庭的民主、和谐、温馨、快乐也可以减少亲子间误解的发生。希望家长制造一点轻松的家庭氛围,多一点幽默。让幽默成为化解误会的催化剂。
马克思说:“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当家长把孩子当做朋友一样去对待,我想亲子间就不会再有难以填平的沟壑。彼此的理解,就会架起爱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