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实践、竞赛、突破、自信、成功
一、设题原因:
教研时常谈到学生大面积作业差,家长不理不睬甚至长期见不到家长,学生不良习惯多且得不到纠正。缺乏自信,没有勇气面对问题,哪怕是课堂上的发言,很多学生声音小;甚至在读书的时候都不能做到大声朗读,阅读量更是低,语言组织能力差等等。
由于本届学生区别于往届的特殊性,我们班额最大,流动人口最多,民工子弟也最多等特点,针对本届学生的性格,背景,家庭特色,个人性格特征,我们进行了多次调查,总结。最终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我们的教研主题——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研究过程
1、大声读与综合实践活动
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来说,我们以教研主体为依托,开展了“我阅读,我成长”的主题综合时间活动。范本就是日本儿童作家安房直子的《直到花豆煮熟——小夜的故事》。
这一课中,我们的授课计划主要由我来进行的,其他的班级、老师同时参与,并做相关指导。在前两个阶段的过程中,我们以课堂阅读,亲子共读,大声朗读为主,在班级里开展了朗读活动,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大声诵读活动等等。通过这样那样的活动,我们的学生综合能力逐渐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全体教研下逐一解决。
首先,活动也好,阅读也罢,甚至是一次课,一首诗,一句话,我们所面对的不是那一两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也不是要死死的盯住那几个调皮捣蛋不谙世事的孩子,我们所面向的是一个整体,那就是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因此,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参与进来是我们在活动进行了将近一周之后最热点的讨论。五年级,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还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只看那些已经做了很久且乐此不疲的孩子,因此我们就需要针对此作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那些语感较差,阅读能力尚不足的学生,我们采取的是提前进入,家长跟读,课堂展示的方法。他们在平时的时候由于缺乏自信,疏于阅读,所以总是不能或者不敢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越是做的不好,越是不愿意做,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避免这个恶性循环形成,我们必须在源头上控制住他们。而且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缘故,情绪的缘故,因此把最初的基础性提高做在家里,孩子的怯性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慢慢的改变,没有人给他打击,没有人给他耻笑,得到了提高之后,在教室里的阅读就会容易被学生所认可,而他就会得到鼓舞,良性循环也就在此形成。
其次,我们的呈现过程中,很多问题也在其中得以解决。在第一部分——展示故事的全貌,诵读与电脑动画相结合中,我们特意挑选了班级中语言有问题或表现方法有问题的孩子:如平时说话有些结巴的孩子,性格内向且自闭的孩子,上课发言胆怯且声音极小的孩子,说话速度极快的孩子等。毕竟经久积累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辅导中,他们终于落落大方的走上了讲台,但不了解情况的老师们依然觉得他们的声音有些小,表现能力不足,语言不够生动。一次又一次的演示中,他们慢慢的得到了孩子们的肯定。在摘叶子的过程中他们手中带有祝福的红叶是最好的见证。
2、识记成语与背诵比赛
学生语言贫乏,除了阅读之外,其实还有不少加强的方法。如
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还扭扭捏捏的,在老师的要求下或者强制下彩能够上台去讲,且声音小,故事不生动。后来,
3、我的小对手
姚志英老师在班里提出了“我的小对手”方案。给每个孩子找一个能力相当的对手,互相帮助,互相超越。
首先这个小对手之间要水平相差不大,否则激不起他们互相竞赛的欲望,若两者差距太大,优秀的孩子不用怎么努力就仍然要拉有困难的孩子一大截,这不利于他们的进步。在小对手的活动中,孩子们比赛读课文,背诵,默写,考试,甚至是纪律,发言。
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
在
我们的课题还在继续,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改变或尝试就会给他们带来一生的收益。面对来自于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孩子,改变方式就是他们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