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数学阅读有效性的适度研究》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 2019-04-22 10:44:36 作者: rapoo

《数学阅读有效性的适度研究》研究方案

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为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目前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不禁让人心寒。

现存的阅读现状:

   现状一:学生对数学阅读毫无“感觉”。

  数学课上,当学生做完作业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老师提出:先做完作业的同学自己看一会儿书,此时98%的学生都拿出的是《安徒生童话》、《我们爱科学》等一系列的读物,只有极个别孩子会主动看一些数学方面的资料。老师又提出:能不能看一会儿数学方面的书。学生没法,只好拿出数学类书阅读。还有的学生也无心读,只是快速地翻阅,好像看漫画书一般。

  现状二:阅读的习惯导致成绩的差异。

  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进行完一次练习后,请做错的学生自己重新再做一遍,学生会完成得相当出色,问其原因是没有把题目读仔细,把“少”字看丢了或是把数字看错了等等。

  现状三:数学教材经常被遗弃。

  不论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课上得非常精彩,但在课上要求学生看教材的时候很少,把数学课本仅仅当成了习题集。有的甚至一学期下来,学生未能好好地阅读过自己的数学课本。

  从上述这些现状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我们的孩子和教师对数学阅读有一定的误区,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不浓,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尚未深入认识,对学生的数学阅读培养不到位。

  阅读策略

 一、编写阅读提纲

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阅读提纲,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书中的要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科学的治学精神。数学教材毕竟不同于语文教材,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或看小说的习惯较少分析思考。结果收获甚微,甚至失去阅读兴趣。因此教师不妨先做出阅读示范,然后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传授数学阅读技能,使他们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慢慢地,当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

二、交流阅读体会

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阅读能力有异,学习自觉程度也不一样,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数学阅读的经验,无疑对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大有裨益。一般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总是在班级集体中进行的。班级集体的学习气氛、志趣相投的同学之间的影响,会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机会。

三、提炼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和逻辑手段以及具体操作原则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它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需要学习者去挖掘。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厚到薄”是要把学过的知识贯连起来,加以融会贯通,进而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成精练的内容。可以说,“由厚到薄”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数学阅读能力的核心。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在小学阶段教师从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抓起,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最优的阅读方法,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维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