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运用”并重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心得体会一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真的如许多专家所言:主要是在教课文,在分析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如何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为我们做了详尽的讲述。这本书是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国培”班的学员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围绕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展开讨论的行动研究成果集。
书的第一章节谈到语文教学要实现“理解”与“运用”并重。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是以“理解”为价值取向的,读懂文本、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种价值取向正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窄化了阅读教学所应承担的任务。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每篇课文教学不仅承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任务。所以“理解”与“运用”并重理所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呢?专家团队的沈荣老师说道:第一,对“理解”和“运用”两者的内涵要有明确的界定,“理解”是指读得懂,培养相应的阅读能力,“运用”主要是指语言学习,包括基于一定目的的语言输出(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和语言输入(文本语言的积累内化)两个方面。第二,教学目标要指向“运用”(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必须在文本营造的语境中进行。切忌脱离文本语境或过早脱离文本语境的语言学习。要做到读中理解、读中运用。因为“理解”和“运用”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因而反复朗读、潜心读书等典型的阅读行为不可少,两者要与读书有机结合。第三,“理解”和“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的,既理解中有运用,运用中有理解。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以运用加深理解。第四,“并重”不是在教学中平均用时用力,而是根据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所侧重。第五,“理解”和“运用”并重体现的是阅读教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并不是要求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课时都要同时体现。
教材文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训练的语境,语言训练要充分利用好文本提供的语境,不要离开文本语境。学语言是要放在语境中学的,也就是说文本的内容、思想不能完全抛开不管。语文课上学生语言学习的路径是通过课文学习,通过课文中丰富的规范的语言输入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情景化的语言输出来促进课文语言的同化。课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词语和句子范例,也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其目的不仅在于理解课文内容,更在于把课文语言输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中,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走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通过课文语言来理解思想内容,第二个回合是理解思想内容后,再来认识课文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而是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的。两个回合是阅读过程,学生学语文应该是三个回合,即理解内容---认识形式---实践操作。从理解到运用,需要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实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