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掌声》研训的点滴思考
木城一小 刘冬彩
12月9日中午,在我校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第二次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的研训讲课,活动由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裴艳红老师和教师进修学校的王主任主持进行.五所参加研训学校的老师二十多人以及我校领导和语文老师共同参加了此次听课议课活动。
第一节课由育才学校的郭莹老师执教《掌声》一课。郭莹老师在课堂上教态大方、自然。生字教学由带拼音检测、去掉拼音检测,再到入句认读,结合具体语境来认识生字,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理解“忧郁”一词时,创设了情境:当大家在操场上玩耍时,英子会怎样?当大家快乐奔跑时,英子会怎样……通过老师的对比式指导语,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想到英子的心情,理解英子“忧郁”的心情。老师通过引导感受英子前后的变化,寻找英子发生此变化的原因——同学们给予她的鼓励的掌声给了她力量,给了她自信。从而让学生认知掌声的力量。从老师的设计中可以想到郭老师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备课。
听了此节课,也有一点自已的想法,觉得在教学时可以加以调整。
如在导入本课时,郭老师说到:老师有点紧张,你们要怎样鼓励一下老师?学生给予了老师掌声(此处可能是老师事先给了学生一些提醒,一般情况下学生此时要给出的可能是语言的鼓励。)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里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送了几次?接下来老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再自读,老师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此处应改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请同桌帮一帮或查一查字典)。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如果以课前预习,课堂作检测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自读时所提的三个要求完成是预习时要做到的,前后不一致。如果没做课前预习,老师可以把“这里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送了几次?”放在老师范读时提出,让学生在听读课文时能有所思考。
本课导入也可以从学生获得掌声和给予别人掌声的经历为切入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
本课中的多音字“落lào下”在读“luò”也能组词“落下”,老师应给学生指导这两个读音使用时的区别,这一点老师没有给以指导,学生在使用时还是会很茫然。
一次研讨,一次提升,无论是讲课的老师还是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都有了许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