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老师以来,我就开始被灌输“不要给学生分三六九等”的思想与观念,可现实呢?无论带哪个班,总是会有那么几个甚至十几个“差生”在自己面前反复“蹦”,不是作业没有写,就是上课捣蛋,要不就是欺负同学,或者干点其他的违犯学校纪律的事情来。几度强忍着,强迫自己把他们当作是正常学生来看,可就是在自己的梦里常常出来捣乱的还是他们,我又怎能不把他们“特殊”化呢?
虽然说要求我们老师对待学生要人人平等,也虽然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可就在这所谓的“平等”中就出现了那么多、那么大的“差距”来,几乎每个班都是这样,那肯定属于普遍现象,这个“普遍现象”一定也有规律可寻。于是,综合他们的共性,我发现,“差生”的“差”就“差”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并溺爱孩子。父母的文化程度决定着孩子的起点就不高,并且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也很不够,更不要说早期教育了,孩子一般都是在盲无目的的玩耍中度过了婴幼时期,导致孩子从入学那天起就和别人不是同一个高度在学习。溺爱孩子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理智”的爱才是智慧的爱。他们也发自内心地爱自己家的孩子,但是角度不同:他们不愿意孩子因为学习而耽误了吃饭、睡觉、玩耍;他们不愿意让孩子报其他的学习班而耽误了任何空闲时间……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任何事情,当然最主要的是学习了。
二、父亲不管孩子的教育,甚至不插手家务劳动。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孩子的父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可是这些“差生”的家长往往认为管孩子的事应该母亲来负责,自己全然淡出,甚至家务劳动都不愿意插手。尤其在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里,家庭收入中男性一定也高于女性,“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封建腐朽思想肯定占据家庭主导,再加上如果母亲再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那算是完了。女孩子还可能受到一点约束,男孩就无法无天了,到了学校,当然是谁管教也不会听了。一个母亲,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务劳动的分量会更重——因为他们的收入不会太高,家用电器不会太多,肯定还会想方设法多生几个,直到有个男孩为止,再让她不多的精力拿出来教育孩子,真是难啊!
三、生活习惯不良。凡是学习差的孩子,都是缘于不良的学习习惯,而不良的学习习惯都是来自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凡是“差生”,看他的书包,没有一个是整整齐齐的;看他的衣服,没有一个是干干净净的;看他的作业,没有一个是写得规规矩矩的;看他的站相、坐相、走相,没有一个是中规中矩的……好迟到,因为睡觉晚;睡觉晚,可能是因为写作业晚;写作业晚,可能是因为自己上课没有听懂,也可能是因为开始写的时候就已经很晚了……所有的生活细节和别人都差一个或多个拍子,想不让他差都难。
四、家庭收入不高,业余生活贫乏。其实,他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也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如果家庭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会更少。经过专家有关调查显示,我们中国人对读书的要求就不多,买书只占经济收入的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还是用于孩子的教学用书。孩子要读一些课外书的需要根本得不到满足,更不用说家长自己买些书来读了。读书应该是花费最少、最容易操作的业余生活了,如果连这都得不到满足,那还谈什么琴棋书画的熏陶呢?家长认为“以后又不靠那个生活,学了也没有用”的观念导致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有趣的、有意的业余活动,除了疯跑就是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生活的贫乏终将导致精神的贫乏,甚至是生命的贫乏。如果单用课业学习来充斥孩子的整个生活的话,他不厌烦那才叫怪呢!
从这些“差生”身上,我总结出来,要想让孩子表现好,首先从我这个做家长的开始,自己多读书、写作,转变一些不合时宜的教子观念;其次,给孩子多读书,每月带孩子去书店买书;第三,每一天都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学习、作息,养成有规律地生活;第四,尽可能地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不惜钱财,不惜时间;第五,正确理解“爱”,对孩子的爱尤其要有“度”,有章法。最后,也是最完美的是全家参与的孩子的教育工作中来,尤其要调动起父亲的教育热情,因为我家是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