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周日下午,陪同老父老母带着小女蕾蕾一同到洛阳图书馆四楼观看《古今二十四孝》大型图文展。
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洛阳市委领导段运劳书写的《百善孝为先》以及窦祖皖书写的《二十四孝尊古今,中华文化放光辉》,揭示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孝。

本次展出的古今二十四孝,以通俗易懂的连环画形式,配以传统的剪纸艺术,向众人讲述了千古流传的古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的舜帝、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戏彩娱亲的老莱子以及王祥卧冰、黄香温裘、董永卖身等。上至富有天下的君王,下至家境贫寒的普通百姓,不论是年逾七旬的老翁,还是尚在幼年的小童,都尽己所能孝敬双亲,以孝而传于天下。
而新的二十四孝里,既有为母换肾的儿子,又有八旬的老婿孝亲,更有载父万里求医的少年......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孝的教育在我国绵延几千年,《尚书康诰》中已有周公重视“孝”“友”记载,他认为人之罪恶莫大“不孝不友”。孟子在《梁惠王上》中也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他指出了道德教育必须以“仁义”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孝经》、《礼记》更是对儒家孝道理论的总结,也是对孝道教育理论的总结,是中国古代孝道教化的纲领性著作,统领着中国几千年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充满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这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人生的,培养目标是完善的人格。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道德高尚的第一目标是拥有 “仁”,“仁”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第一概念,也是全德之名;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实践,所以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以孝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孝为实践的原则。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也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先为其易,后为其难;先自近始,后乃及远。沿着由至亲到远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断扩充,最终达到博爱的目的。孝却是入德之门,为道德的起点,为一切道德的动力,达成理想的人格的基础。而理想的人格是拥有社会性和协调性,以社会为本位,以树立社会责任心为目的,“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鼓励学生从社会出发,使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国家、天下关系中的地位,达到天下的太平盛世。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孝文化教化的作用下,孝文化塑造了人格,孝道观念深入人心,讲究孝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而且是中国人的最鲜明的国民性 。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社会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倡导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和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它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人文宗教意义,又具有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义。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中华文化虽然是由儒道佛等多种要素组成,但其中心是儒,儒的主要精神是仁,而仁的核心精神却是孝,它贯穿了天、地、人、祖、父、己、子、孙这个纵向链条,又是人际、社会横向联系的出发点。儒家讲究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再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这些正是我们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核。
而纵观古今二十四孝,既有富有天下的一代君王,又有戎马一生的老将军,还有学识渊博的博士后,更有尚在幼年的六龄小童。他们的出身、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共有一颗孝心,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以自己的孝行感动着世人,提醒人们行孝要尽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歌曲试听:常回家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