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点滴尝试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5-01 10:37:19 作者: rapoo

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点滴尝试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文对于学生的学或教师的教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在为作文而作文,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而学生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即使有话也表达不出来。下面就自己这些年来在指导学生提高作文兴趣中的点滴尝试和大家交流,以求商榷。

一、开辟新渠道,引来作文的活水。

这里所说的新渠道就是“自由命题,写生活练笔”。新课标指出:小学生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作文,鼓励学生把他们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写进作文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

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儿童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过程,作文离不开生活。我给学生规定:每周一、周四各有一篇自由命题练笔,一定要写这几天中自己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内容。一开始,由于学生习惯了写老师的命题作文,不知如何命题,如何选择写作内容。因此,开始的几次练笔,我总是先引导学生回忆近几天来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家庭中发生了什么事,上学放学的路上看到了或发生了什么事,以启发学生寻找“下锅之米”;然后再把学生练笔中的选材好的文章及时反馈给全体学生。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就能很自觉地留心生活,主动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了。以至于在后来的周一和周四,我不用布置作业,学生也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做法解决了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使学生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二、重作文指导,教学生学会表达。

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听到或经历的事情表现出来。有了上面的训练,虽然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但是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来,还需要教给学生如何表达。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们抱怨: “没少让孩子读书,积累好词好句,可这孩子怎么还是写不出好作文呢?”这里的问题就是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学会表达是关键。选材再好,观察再仔细,表达不清还是没有用。这种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多让人着急呀!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训练,第一种方法就是要以教材为本,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训练。这不是教学生写八股文,因为选入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编者之所以把它们编入课本中,不仅仅是因为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人家的写法。语文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工具性,例如:有的文章过渡句或过渡段很突出;有些文章的标点符号很典型;有些文章结构清晰;还有些文章的修辞方法运用生动准确……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通过各种仿写的训练,达到会写的目的。在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学生感受到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时的动作、神态描写非常突出,我就想让学生仿写一个片段练习。于是我给学生当了一回“靶子”,坐在讲台上批改学生的作文,让学生观察我的动作、神态的变化,然后写下来。教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两课后,根据这两篇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表达的特点,让学生仿写自己游览过的一处风景名胜。慢慢地,学生把学到的表现形式、手法不自觉地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方法是化难为易,有步骤地进行序列训练。生活像大海,一下子要他们写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恐怕绝大多数学生难以胜任。因此,老师要想办法为学生“排难解忧”。要指导学生就近观察,因地制宜,不要动不动就“走出去”。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地提高。要通过做小型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的片断练习,训练学生具体观察和细致描写的基本技能。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基本功练扎实了,不愁写不好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来。片断练习也要讲究序列。比如写班主任,可以先写班主任的外貌,再写班主任的语言和班主任的动作,然后推测班主任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写“我们的班主任”,估计不会出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情况。又比如写我们的学校,先写“学校门口的大雪松”、“新修的塑胶操场”等小练习,然后再写《我们的学校》。先片断,后全篇,有利于调动学生观察和写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多批少改重鼓励,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

唐人诗云:“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牙牙学语、东涂西抹中发展思维,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尚不具备雕琢作文的能力,老师如果用自己的水平去要求学生,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应充分认识到批改作文不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工序,而是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写好作文的开始。因此教师应多批少改,注重鼓励,让学生品尝到写作成功的快乐。评语既要具有赏识性,又要具有建设性。语言要真诚,语气要委婉,还应充满期待,使之成为帮助学生在习作之路上自由驰骋的“加油站”。如学生在《班委竞选》中这样写道:“刚一上台,我紧张得心砰砰直跳。”我在这一句下面划一横线并批上:假如能换上比喻句,效果会更棒些。过后,这位学生就改成了“刚一上台,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似的,砰砰地跳个不停。”这名学生为自己成功的修改感到高兴。有个学生写母亲冒雨抱着他去打针写得很简单,我写下了这样的批语: “若能将当时的环境,母亲怎样一步三滑地背你,自己当时的心情怎样写具体,更能突出母爱。”这样的商榷式批语,既富有启发性,又不失指导性。又如班里的一个同学作文写得特别好,我便热情地写道:读你的作文真是一种享受,未来的大作家,加油! 这正如小孩学走路,开始时需要别人的扶持,渐渐地,自己终于独立迈步。这也是教学作文的道理。长期如此,学生习作时就敢于大胆写,畅所欲言,轻松习作。

四、分层评价激励,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连续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如果能经常客观地肯定一个学生的进步,无疑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是一种帮助,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在作文评价时,应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可以分层设标,分层批改,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可以得高分,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好学生的“优”与后进生的“优”要不在一个水平上。对于同一篇文章,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正确的组织好句子、语段,能让老师或其他同学看懂或明白即可得“优”;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从文采方面来提高要求。总之,不管是哪个层次,达到一定的目标,都应该及时给予激励,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是学生向上的动力,学生作文中的每一进步、每一优点都应得到鼓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作文也应该不以“完文”为要求。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教师的评价也应让学生听到老师的心声,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潜移默化。

作文教学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有人说,看学生习作在报刊上发表的数量多少,我觉得这是片面的。报刊的版面毕竟是有限的,能容纳多少学生的习作登载?我的体会是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作文是那么亲切,都愿与作文交朋友,想写,乐写,会写,这才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最高境界。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