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动员发言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5-05 10:39:16 作者: rapoo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春和景明,花开浪漫的美好世界,我们武陟一行20人,到了江海门户、状元故里——海门,为期四天的新教育学习。

海门是一座县级市,面积不大,人口不算多,然而,海门的教育却是在全国榜上有名。无论从学校的硬件设备,还是教师水平,堪称一流。海门的新教育更是走在全国最前列的并且是整体推进的新教育榜样,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校长、新教育同仁,不间断地前去学习、考察、培训。可以这样说,新教育已经成为促进海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次这样的大型教育活动,来自全国的800多人参加,单从各大宾馆的住宿、餐饮以及交通、旅游、特产,是不是很可观的生意。 我们这次所参观的学校,校长都是特级教师,国家教育专家培养对象。每所学校都有不止一个的大礼堂,供学生展示、教师听报告使用。若大的学校操场,各种活动室、实验楼等。让人惊叹之余望尘莫及。我们深知,优厚的条件我们无法复制,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教育思想、他们的已经成为经验的教学行动,我们还是能够学以致用的。

这次参加的是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海门开放周活动。关于这项活动,引起了我、刘校长、张主任的关注,觉得这样的活动,我们能开展,而且切合我们德育上提出的“每月一主题活动”。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德育、教学、新教育之间的切合点,完全可以深度融合,整体推进。

接下来,我把对新教育每月一事主题活动的理解、意义给大家分享 。也算是我们学校“每月一事活动”的预热发言。

新教育的“每月一事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使他们学会终生有用的东西,为孩子们的一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新教育实验主张,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到底哪些是学生一生最有用的东西?答案是良好的习惯。习惯如何养成?答案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做起。从吃饭开始,学会节俭;从打球开始,学会健身;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一般要经过21天的重复练习,60天的巩固发展。所以,我们用“每月一事”的办法来培养习惯。 通过不同年级的重复练习,螺旋式上升,经过六年的反复练习巩固,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把“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去。“新教育每月一事”是个好抓手。一年有12个月,每月1个主题,就是一个好习惯。(1)主题的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如运动的习惯(健康)、阅读的习惯(学习)、规则的习惯(安全)等。(2)主题的内容都是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展开,如“让我们不闯红灯”、“让我们学会扫地”、“让我们去玩球”等,而每一件事情后面,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关于规则、关于劳动、关于运动与健康等。(3)主题的活动是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利用晨诵午读、课外阅读,选择有关主题的诗歌、古文、名人名言、绘本故事、书籍等)、主题实践(家校合力让学生通过每天的实践,养成习惯,形成技能)、主题展示(评价、展示、总结),实现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新教育的“每月一事主题”如下:

  吃饭(节俭)(1月)玩球(健身)(7月)

  走路(规则)(2月)问候(交往)(8月)

  种树(公益)(3月)阅读(求知)(9月)

  踏青(自然)(4月)家书(感恩)(10月)

  扫地(劳动)(5月)演说(口才)(11月)

唱歌(艺术)(6月)日记(自省)(12月)

比如说一月。

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一定会诧异:吃饭有什么好学习的?

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中国人在意大利罗马曾经遭遇过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耻辱:在下榻的第一个酒店的电梯门上,他看到了用钢笔书写的并且是添粗了笔画的四个中文大字“请勿吐痰”。这四个字在这里非常刺目!酒店里使用的是意大利语言,酒店服务单上有三种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和日语。中国文字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地方排不上号,却在电梯门口以警告的形式出现。可见,中国人吐痰的习惯是多么的令人厌恶。更加可怕的是,甚至有人把随地吐痰作为我们民族的“国粹”而加以讽刺。吐痰是一个我们已经与之斗争了几十年的坏习惯!

随地吐痰是一件小事,甚至比吃饭还要小。它是一个恶习,它又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缺乏道德的恶习。几乎没有人不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但是为什么随地吐痰仍然是我们独特的“风景线”,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一直没有认真地关注这些小事情。

人生的许多大道理,其实都在这些小事情之中。

  选择“让我们学会吃饭”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的主题,首先是因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学会吃饭不仅与节俭的美德有关;学会吃饭也与文明的礼仪有关,如何吃得更加有教养,如何吃饭的时候不大声说话,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发出奇怪的声音等;学会吃饭还与身体的健康有关。

   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

  说起闯红灯,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某青年出国留学期间,交了一个外国女朋友。两人情投意合,相亲相爱。有一次,男青年与女朋友外出逛街,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恰巧遇上了红灯。他左顾右看,发现没有一辆车子来往,于是闯过红灯直接往前走了过去。走了几步以后,发现女朋友没有跟过来,于是就对她说:“走呀,现在没有车子经过呀!”女孩很不高兴,等到绿灯亮了才走过来。后来,女孩离开了他。女孩说:“像你这样闯红灯,不守交通的规则,说明你是很不讲公共规则的人,我们将来没有办法一起生活。”

  后来,这个青年回国了。一段时间后,他又交了一个女朋友。巧得很,他们一起上街的时候也遇上了红灯。这次,这个青年没有闯红灯,而是站着等绿灯亮了才走过马路。但是,他的女朋友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老实?这样老实的人,将来不吃亏才怪呢!”于是,他们也分手了。

  这个故事是值得玩味的。它说明,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规则问题的态度是明显不同的。我们许多问题的背后,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排队加塞等等,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对规则的淡漠甚至无视,我们也很厌恶,但又常常因为有人这样做,所以我们也会做。

选择不闯红灯作为2月份新教育每月一事的主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面临寒假的到来,学生与教师将有更多的出行机会。

  而出行,安全非常重要。所以,为了师生的生命安全,让我们学会遵守交通规则,从不闯红灯开始。

  不闯红灯,也不完全是一件小事,其背后是“规则”的意义。小到游戏,大到外交,规则让我们成为有信用的人,文明的人。

  除了交通,生活中间处处有规则。所以,成为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

  五月的第一天就是国际劳动节。因此,新教育实验把每月一事的主题定为劳动——让我们学会扫地!

  说起扫地,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东汉时有一位名叫陈蕃的少年,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是说做大事与干小事的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任何伟大的人,都是从会扫地这样的小事做起。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我们已经远离扫地这样的“小事”。现在的许多学生连削铅笔、穿衣服、整理书包这样的事情都需要父母代劳,甚至有报道说有学生在外面参加夏令营时连鸡蛋壳也不会剥。这些问题,与我们的学校教育远离了劳动技术教育是有密切关系的。

  新教育认为,对于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或学生的父母与教师来说,应该学会让孩子和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而放手让他们参加劳动实践,使他们具有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劳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由于劳动都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所以进行劳动教育,实质上就是进行生存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父母、老师都极力想成功地开发儿童的智力,学会劳动是其中最廉价、最有现实意义的智力开发方式。自古以来都把“心灵”(脑灵)与“手巧”连在一起,说明大脑和“双手”是紧密相依,互相促进的。现在孩子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一定要教会孩子学会劳动并热爱劳动。

  学会一生有用的劳动技能。如做饭(让学生知道如何洗米,如何根据人数加米加水,如何使用电饭煲等),烧菜(让学生学会烧几个家常菜,如炒鸡蛋、番茄鸡蛋汤、醋熘土豆丝等),洗衣(让学生学会手洗衣服和用洗衣机洗衣),打扫(请学生与父母每周进行一次家庭大扫除,全家人一齐动手,分工合作做家务劳动),钉扣子,缝补衣服等。当然,特别要强调劳动过程的安全。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让我们从扫地做起,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的人!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学校进行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实践,是探索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新路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宏伟大业。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