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展示了妈妈角色缺失下的亲子关系,实际上是在提醒社会,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必须扮演重要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作用。母爱可使子女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父爱的功能则表现在教会孩子怎样应付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母爱代表着人性和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父爱则往往象征着事业、思想、秩序、冒险和奋斗,代表的是理性方面,其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成就感的培养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也与父亲有关,椐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则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爱远远胜过母爱。所以孩子最理想的人格是同时兼具了父爱和母爱两方面的内容。现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所谓的“偏阴性格”,即脆弱、胆小、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父亲应“亲临”教育第一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也分类型——
父亲的四种类型
“不管”型
这类父亲在家里排在第一位的事情往往是“看书报”或“看电视”,他们为教育孩子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可能受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二是可能做母亲的带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的积极性。其实,家庭教育离开了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据有关研究表明,缺少父亲关爱的孩子有几项共同的消极人格,那就是缺乏活力、缺乏积极性、精神萎靡、有逃避现实的倾向、对未来的期望不高、不容易相信别人等等。而这些消极人格特性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当父亲的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了父亲的职责。像王岳伦导演就属于此类。
“严管”型
现代社会的很多父亲,自己小时候受过父母的严厉管教,因此常常采用严厉的手段来教育孩子,如斥责、棒打等极端方法。不可否认,严厉的惩罚确实具有某种程度的吓唬作用,有时候也确实比平和的说服教育见效快,但它却往往使孩子受到强烈的情感压抑。它不仅难以让孩子心悦诚服,还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压抑个性的健康发展。惩罚还往往使孩子对父亲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长此以往还会对父亲产生怨恨甚至报复心理。当然,孩子也可能会疲于被惩罚,听任惩罚,不加反抗,自暴自弃。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父亲教育孩子,最好不要轻易用惩罚的手段。即便要惩罚,也要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围内,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惩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像林志颖多少有一点像此类爸爸。
“包办”型
“包办”型的父亲,往往具有牺牲奉献精神,对孩子一味地溺爱,包办代替,孩子有要求,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这类父亲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竞争力的培养,会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强和不负责任的消极特性,从而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此类父亲,在《爸爸去哪儿》节目里没法表现,尚不能对号入座,但在生活中也不乏其人。
“朋友加师长”型
称职理想的父亲首先是一个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他们会经常挤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参与孩子的活动,做些有趣的游戏,听孩子讲幼儿园里的有趣事;称职理想的父亲还应该是一个孩子可以信赖的师长,经常注意那些孩子想到的和关心的事情,采用自然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习。在孩子面临的种种人生选择面前,父亲只是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他能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善意地分析利弊,提出建议,使孩子的选择更准确、完美。像郭涛,老爷们心态,和儿子没什么架子,属朋友加师长型。
作为家庭教育者,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父亲对孩子的发展影响,与母亲同等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父亲比做一棵大树,母亲则是一片绿草地。”母亲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温情、舒适感;而父亲则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所不能替代的。
研究显示:父亲对孩子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孩子,数学成绩佳。相比之下,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孩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更擅长与人交往。
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而母亲在这方面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较高期望,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就显得无计划,并力不从心。
从教育内容来看,在知识的传播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知识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风情民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是给孩子讲童话,涉及社会知识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父亲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在孩子参加一些危险和复杂的事时,母亲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伤、摔伤、磕伤。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象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现在还有很大部分父亲没能认识到这一点,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要么推给老婆或学校。这不仅是作为一名现代父亲的悲哀,更会导致不良家庭教育环境。
父亲对孩子的体格发展速度有很大影响。和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展速度都要好于那些较少和父亲接触的孩子,他们患有发育不良等疾病的概率较低。这是由于父亲大多会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或游戏,同时,还爱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带有一定技术和需要一定体力的家务劳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给孩子的影响却相当大。
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曾做过试验,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另一些研究者还报告说,缺乏父爱的孩子易产生情感障碍,他们大多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成人以后会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他们把儿童的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
父亲是孩子的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与新疆5省市区21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调查分析后发现,“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一些研究还发现,父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很大,尤其对男孩子的影响大。如果一个男孩子在童年失去父亲,则很容易使他智商低、认知模式女性化,这些不足将一直影响到这个男孩子上大学以后。相反,那些和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容易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想像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等。
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家庭是孩子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是一个人性别社会化的第一源泉。子女最初是在家庭中模仿父母,进而模仿其他男女角色。父亲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将来发展自己的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女孩子则从观察父亲如何对待母亲的过程中了解到男人应该如何对待女人,这对女孩子成人以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缺乏父爱,男孩子容易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甚至出现男孩女性化的倾向,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长大以后难以为人夫和为人父。而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则常常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婚姻危机。
抛开其他讨论不谈,我们只在家庭教育范围内进行探究。在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育女性化。家庭教育中,妈妈起着主导作用;进入幼儿园,老师几乎全是女性;进入小学、中学,女教师占大多数;进入大学后,男女教师的比例才大体均衡。当然,这和女性认真、仔细、体贴等先天的优势有关。然而,这种情形,却造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男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教育中男女比例的失调,一时间无法改变,这就需要家庭教育中,爸爸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孩子补充相应的教育营养。
既然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父亲才是好父亲呢?
首先,好父亲是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的。
一个人长大的标志就是独立,而独立就意味着独立承担责任。作为父亲,自然要对家庭负责,这就包括对妻子对孩子和对长辈负责;作为从业者,要对工作负责;作为社会成员,要对社会负责等等。也许可以说,是否有责任心是评价父亲的最重要的标准。如果有责任心,父亲自然会把教育孩子作为大事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二,好父亲是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
任何家庭都会遇到困难,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碰到坎坷,在各种挑战面前,最需要父亲的坚定意志。
第三,好父亲是勇敢独立、不怕风险的。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最考验人的意志和智慧。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同样需要父亲的鼎力相助。
第四,好父亲是目光远大、积极选择的。
父亲的眼光往往影响孩子的选择。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成为全国公认的大公司总裁或分公司总裁的妇女们,在某种程度上与她们的父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第五,好父亲是是非分明、坚持原则的。
现代的儿童教育是自由与规则平衡的教育。早在孩子2岁至4岁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父母就需要敢于说“不”,即对孩子的不良言行给予拒绝和纠正,否则难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这个方面,父亲负有特殊的责任。
第六,好父亲是胸怀宽广、大度包容的。
胸怀宽广是作为一个好父亲极为重要的特征。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包容精神是难以对话沟通的。北京一位中学教师说得智慧: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第七,好父亲是勤劳节俭、自律自制的。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是否能够养成勤俭自制的习惯,都会深刻影响其一生的命运。当今中国,“富二代”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而“富不过三代”则成为一个魔咒。我认为,“富不过三代”不是一个规律,而是教育的误区,特别是父教的误区。
第八,好父亲是爱好运动、顽强不屈的。
研究发现,男孩子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有四种,即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参与体验。显然,他们的需求是中小学远远没有满足的。今天的中小学生最需要补的课就是运动。实际上,运动绝不仅仅是强壮身体,更是强悍心灵。如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院长
我们会发现,父母别无选择地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最早是从父亲身上观察和思考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从母亲身上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女人?什么是妻子?什么是母亲?从父母身上观察和思考什么是爱情和婚姻?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关系远远让位于亲子关系,特别是父亲的地位显著下降。有些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贬损丈夫“窝囊、没本事”。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权威性就没有了,榜样就倒塌了。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学习是观察学习。有教育意识的母亲应该在孩子面前尽量维护父亲的形象,引导孩子尊重父亲。最好的家庭教育应当是父母联盟。
由此引出一个重要原则:在家庭关系中,不宜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而应该是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因为,夫妻关系的稳定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这方面,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
我想忠告天下父亲几句话:再好的母亲也不能代替父亲,再好的父亲也不能代替母亲,父母携手共育希望才是教子成功最可靠的保障,家庭教育离不开父亲的热情参与。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从婴儿早期父亲就要多抱抱、逗逗、喂喂孩子,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