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书柜满满当当,有我求学时读过的中外名著、青春小说,也有参加工作后订阅的各种期刊及教育教学方面的各类书籍。一向,我自认为还是个爱护书籍的人,每一本书不管喜欢与否,都被我小心保管着。不过,若要问起我的最爱,那就得数教育界泰斗级人物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了。这本书很厚实,密密麻麻的文字,书内满得快要溢出来的教育理念,正是我心中的黄金。
早在大学时期我就被老师所迫“强行”阅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说来惭愧,那时完全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完成任务式地阅读。也许是年少轻狂,那时的我排斥它的厚重,再加上枯燥乏味、专业严肃的语言表达,特别是碰到阐述那些不合乎我们中国教育课程设置的话题,着实让我这个理科出身的学文之人提不起兴趣。
记忆里的自己在稀里糊涂过程中将它束之高阁了。
几年后的一天,一位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亲戚”把它作为礼物赠送于我。当它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时,虽说之前的不良印象还有遗留,但因是让我充满敬意的人送的一份礼物,想必真有啥可看之处吧,不久便再度将它翻开……
同样的书,同样的文字,不得不承认,这回的阅读则看得比先前有滋味多了——根本原因在于人不同了。工作后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最棘手的学生作文成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成了我首先想到的“求救藤”。每每有空之余,便手执其卷,专挑那些可以帮助我摆脱教学困境的章节拜读学习。那时的我,着眼点在于尽可能多的收集一些大师所推荐的具体操作方法,以便可以“依样画葫芦”。在阅读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推崇让孩子每天都动笔写文字,不禁想起了李镇西老师也是如此,于是,我就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迫不及待地按大师的指示照搬照做——下达了写日记的命令。
之前学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再加上本来有些孩子还有想偷懒不做相关教材系列作业的思想,更不用说这种要靠毅力和日常积累的作文作业了。我很担心学生偷懒不做,更担心写出来的日记没质量,随便三言两语就完结了,因此布置此项作业之前便有言在先:“每篇日记字数需在500字以上。”从此,在班上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写日记活动。刚开始孩子们还反应热烈,可是好景不长,有的开始坚持不住了,有的开始“挤牙膏”了,只有我仍苦口婆心地帮助分析写日记的好处,引导学生要继续坚持。也许是迫于老师的压力,孩子们依旧照做着,但我敏锐地感到,其实学生并不是乐于做此事,有的甚至已把它列入了作业“黑名单”。也曾犹豫是否要将它取消,但想想那么多著名教师都推崇着,应该有其有用之处吧,于是咬咬牙,硬是做了下去,总想:“等到有成绩的时候,孩子们总会认同我的行为。”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孩子们写到小学毕业,但作文成绩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起色与改变,至少,没有达到曾经的辉煌。(也许,这是内在的积淀,不是短时间的一年两年所能化为外在看到的吧……我不知道)我疑惑,我不解,同样的做法,为什么产生的效果却相差甚远?携带着一肚子的困惑,我继续游走在诸如《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等各类书刊之中,徜徉于诸如“教育在线”“小学语文”“浙江教育”“语文新天地”“萧山实验区”等各种教育网页之间……
一种教育思想的形成,一种教育理念的树立,不是说来自于具体某一本书,某一句话,或归功于具体某一人的影响,而是通过采撷众家之所长,对比,尝试,经过自己的反思、斟酌,慢慢内化,慢慢诞生的。也许不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但对自己来说,绝对是一次本质性的洗礼与提升。在漫漫的阅读过程中,我似乎渐渐找到了那困惑我许久的问题症结所在——尽管我已想不起它到底来源于何时何处的顿悟。
之前的我只在乎照搬做法,套用教学方式,却从不曾思考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如此操作其背后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由于不深入思考行为的目的,故在操作时不可避免地忽略了细小环节的正确处理,而这些细小的环节处理往往决定着事态的发展方向,所以可以总结说,我的拜师、拜读学习,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本质。因此假期,我又一次捧起了大师的巨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回,“虔诚地如同一位信教徒面对圣经”,没有了第一次逃避、厌烦,完成任务式的被迫感,也没有了第二次急于收获具体方法、做法的急躁心理,完全是衷心地想通过文字接近苏霍姆林斯基,接近他伟大的教育理念。都说读一个人的文字就是在读一个人的思想,书中的有句话重重敲醒了我迷茫的大脑:“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这平凡的语言,在我的脑海中却掀起了非凡的波浪。是啊,行为只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作为新教师的我要模仿、要借鉴优秀的教学方式,但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应属于拥有自己的思考与理解的劳动。于是很自然忆起写日记事件,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新学年面对新的学生,我依旧要求写日记,只是,要求与做法与先前截然不同。如今的我开始明白,写日记,首先在于培养孩子表达的欲望,质量好坏应是后话。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先有兴趣,才会考虑如何努力去做好,从而带动写作水平的提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要让孩子们每天都做“采蜜”工作,既采别人的“现成果实”——好词好句好段系列,也采自己的“观察体会果实”——“每日一记”,不会硬性的字数规定,只要求按照自己的表达欲望写片段,记录一天中你最想表达的情感即可。(还没实践。)只要是“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文字,就是好文字。
同样是写日记的作业,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它将见证着我教育思想成长的足迹。感谢曾经读过的那么多书刊,是它们让我逐步明白怎样进行有效地阅读与学习;更感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是它一步步引领着我走向成熟!每个人经历的阅读历史,也就是其思想成长的过程。书籍,永远以其独特的姿势,犹如一盏盏黑暗处的明亮灯塔,领着你一路破冰远航,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