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和图画书
最近,我看不少老师开始喜欢图画书了,看
看云对于图画书,有着极深的感情。
在今天,能够看到的绘本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文字精炼的那一种。在我看来,绘本的文字越精粹,越富于韵律(如“猜猜爱”),就越接近于如歌如诗的神品境界。很多篇关于贫苦地区失学儿童状况的文字报道,其冲击力,都不及解苏明娟那双渴望的“大眼睛”更让“希望工程”深入人心。图画、音乐、气味、抚触……这些作用于“沉默的右脑”的非语言的刺激,其在帮助人认识自我,形成自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和语言推理一样重要的。
听乐、观舞、临泉、当风——爱及被爱——那些我无力用语言表达的体验,难道于我不是真实而重要的?如果缺少了这些体验,我之为我的只剩下思维和语言的人生,还有什么意味?它们更多诉诸于感性,它们更多属于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领域。一方面,它们与美好文字一样让人的灵魂保有柔软和温润;另一方面,它们又混淆或者打通了精神体验和身体感觉的关系,使人处于一种“不说还好,一说便错”的朦胧状、模糊状。在一心希望从图画书里得到语言提高和写作帮助的实用的人们看来,这种朦胧和模糊阻碍了儿童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的发展,殊不知,正是这种柔软、温润、朦胧、模糊,使精神保有了它的了完整性、扩张性。而这种涵融模糊的完整性、扩张性,恰是童年的特征——具有无限容量和无穷发展可能的童年的特征。
这个世界浸泡在追功逐利、精打细算的冰水里已经太久,世界正日趋变得坚硬、寒冷;对于智力发展和应试能力的过度追求,终于把“教育“这个原本温暖柔软的名称也浸泡在追功逐利、精打细算的冰水里了。在这种状况下,唯有艺术和艺术所带来的柔软、温润、朦胧、模糊能够让每一个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于人情的冰水和荒漠中,保有一份纯净、温暖、清新、趣味——人的气味。
不止一次觉得,并非所有好作品都适合进课堂的。把一本适合亲子共读或者独自体味的绘本搬进读书课,在朗读和观赏之外增添许多讨论,真的是对好东西、好感受的一种稀释和糟蹋。这样的事情,我也做过,而且以后还要做。因为我和很多朋友一样,急于给观众呈现出一个显性的,至少是经过了教师的罗织可以用语言明白表达的儿童阅读成长的报告。
看了我的读书课,很多老师觉得读书课很难上,因为他们不能带领孩子走到那样的深度和高度。这真是看云的罪过。所以在一切可能的场合,我一再告诉朋友:教师当然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然而,第一重要的是读起来。读起来,这便是十分功德修成八分——余下的二分,是学生因教师的牵引加上自己的慧根,成为终生读书人。讨论不讨论,讨论到哪一步,实在不重要。
是的,对于很多持观望态度的教师和家长来说,看云的讨论及其他同道的班级读书记录可以帮助他们接受童书。使他们明白,童书并非他们以为的那样微不足道。然而,在过分追求明析化,过分追求成果展现的过程中,最好的东西被过滤掉,舍弃掉了。那些沉默的、一说便错的体验,已经被过度繁衍的思量和表达淹没、窒息,以至于人们以为它们不存在,不该存在。幸好我没有强迫学生写读书笔记,幸好我们没有在孩子每次还书的时候问“你真的看了吗?把大意说给我听听!”幸好我没有用试卷和表格的方式考核孩子的读书状况——否则,我将使热爱阅读的孩子兴味索然,我会让怯生生、鼓起勇气试探着接近阅读的孩子吓得缩回壳去。 …………
四,儿子和图画书
我们成年人看到图画书都很喜欢,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再看到美丽的图画就赏心悦目,但是对于正在学习文字的孩子,图画和文字对他们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呢?
还是从儿子说起吧。
由于我自己是饱读了小人书,并且深得其乐、深受其益的,所以,直到今天,我还是醉心于图画精美的书籍;直到今天,我还乐于把自己能够得到的图书拿给儿子看,并希望他喜欢。
到儿子上学的时候,已经买不到连环画了,好在母亲是摆小人书摊的,母亲低价搜罗来的满箱满柜的小人书,让儿子看了个够。当时就已经风行,现在依然在小学生中间拥有巨大市场的“奥特曼“之类,从来没有吸引过儿子的视线,我以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读过太多有趣的图书。杜绝和堵塞是没有用的,让人拒绝烂桃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多吃仙桃。
《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三国演义》、《红岩》、《岳飞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鸡毛信》、《白求恩》、《我要读书》、《列宁在十月》……这些由当时中国最优秀画家为孩子们精心创作的连环画,滋养了我们母子两代人的童年,也成了我们母子特殊的情感纽带。
初三的时候,我们醉心于《科幻世界》。其中最让我们爱不释手的,又是主编阿来配了短诗的巨幅中插图画。
因为亲近母语的原因得以接触绘本,是在05年4月15日之后,那时正是儿子高考前夕。初三的时候,我的家规是;功课再紧,也要保证每天读半小时的课外书,也要保证每天出一身热汗。到了高中,孩子每天在公共汽车上颠簸消耗掉整整两个小时,时间更加紧张,临近高考的日子里,何须锻炼,光是来回挤车就是一身汗馊了。在那段紧张的日子里,《猜猜我有多爱你》、《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的到来,无疑给儿子打开了一扇窗户,为他送来清新的空气和田野的风光。因绘本而起的闲话,也让我们母子交流变得格外自然,格外温馨。
大一暑假,儿子跟我说:“和女生聊天,她们最爱听我讲《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可爱的鼠小弟》还有‘猜猜爱’,以后‘美妹’过生日,我就给她送绘本,‘美妹’一定会喜欢!”
“不喜欢,就不要她做我们的‘美妹’!妈妈相信,好绘本,一定会给你带来好女孩的爱情!”总没正经的妈妈,总没正经的歪话。——总能让儿子的眼睛为之一亮。
是的,作为教师母亲,我其实比任何人都在意孩子的成绩,然而我更清楚的知道,比之在意成绩,作为母亲更应当在意的,乃是儿子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吸纳力。说到底,这是身为文化人的一种幸福能力。幸福并非被动的接受,幸福乃是对于美好事物、美好体验的一种主动接纳、主动拥抱、主动融入乃至主动创造的能力。除了希望他们拥有幸福的能力,我们之于孩子,还有什么别的希望?……
五,比读写能力更重要的
条件允许,我们会带孩子听音乐、看电影、参观画展、游览山水、看体育比赛……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从来不会担忧这会使得孩子远离阅读、不爱学习。那时候,我们最好把工作和功课忘到一边。有趣的是,那时候你玩得越透越忘我,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越高。进修是充电,充分的休闲,也是一种恢复和充电。
“如今的孩子,身心都给功课压得身心俱疲,太需要功课之外的娱乐和放松了。”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其实,休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健康有益的休闲,是完整人生的另一半。休闲和工作一样,赋予我们生而为人的幸福感、尊严感、神圣感。
语文教师往往会赋予休闲更多的附加值:“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就是为写作提供新鲜的素材和灵感。”这样的说法没有错,可是,这样的动机,境界未免太低。…………(省略三段)
我以为对于儿童——对于一切人来说,是否快乐的重要性胜过是否拥有读写能力。事实上,是快乐的人,而非不快乐的人,更容易学有所成。因为随着快乐而进入潜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体验和感知,才是深入骨髓的东西。当然,约翰霍尔顿这样说,并非他拒绝快乐,而是因为小时候的他,从文字得到的快乐就比从图画得到快乐多。郭沫若读古诗,开篇就读《离骚》,唐诗宋词之类,在童年的郭沫若看来太过简单、幼稚、没味道——真是什么样的孩子都有啊。
我不知道我的学生是哪一种人,我不知道适合孩子的是哪一扇门,怎么办呢?给他大量的好绘本,给他大量的好小说——作为语文教师,尽我所知所能,把所有通往幸福和快乐的大门都朝孩子打开!
…………
七,图画书就是图画书
说到图画书,既然它是图画书,我们就不该指望从它那里获取太多的书面语言的帮助。正如我们不该指望从大部头的世界名著中看到太多的画面。拍多少次电影、电视剧,也不能取消人们对于小说《红楼梦》的热爱,因为在白纸黑字的素净的阅读中,你可以凭借想象,拥有属于你的宝哥哥、林妹妹。一样的道理,文字描述再到位,也不能替代人们观看《千手观音》、瞻仰大日如来所体验到的震撼——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丰富和微妙的。言不尽意、难以言表,不是图画书的缺陷,恰是图画书的特殊价值所在。图画书就是图画书,不要把“字书”的功能强加于它,正如不要希望橡树的枝头挂满苹果。
无论孩子成绩好不好,作文水平高不高,学生是一个终究过去的阶段,可是,我们希望孩子永远不要过去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那么,我的孩子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卖水果,可以一样活得充实有尊严。尽管世人看他的眼光不同,可是,凭借着这一点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能力、吸收能力,他已具备了自我幸福、自我生长的能力。就像一棵树,只要根须找到了地泉,就足以长到参天,坦然地享受阳光、迎接风雨。至于世人称他为楠木还是白杨,全然无增无损于一棵树的快乐。
既然我们从不担忧音乐、电影、美术、舞蹈会阻碍了孩子的读写能力的提高。我们为什么要担忧绘本会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呢?最好把绘本当做和音乐、电影、美术、舞蹈一样的美好事物对待。如果说绘本和那些事物还有差别,那就是:绘本是书,绘本大多是在讲故事,那么,比其他艺术形式,绘本更能帮助孩子亲近阅读、亲近母语。对于那些“因为绘本”而疏远“大书”的孩子而言,若无绘本,也许他们一辈子都不会看书呢。
我们不仅不该把绘本和字书对立起来,而且不能把绘本看作越早超越越好的过渡阶段。重要的是孩子由中获得的幸福感,由中获得的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能力——其次还有对于图书、对于阅读的亲切感。至于如何让孩子由绘本进步到读“真正的书”,我相信约翰霍尔顿的话:了解哪些书是适合孩子的,找到它们,并放置在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就行了。
约翰霍尔顿所说的,也正是在我们班级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不信任孩子,我们哪里有力量做任何事情?其实信任是有的,问题是信任是否充分。这关系到我们是否有勇气与孩子分享这世界上的美好事物——在这里,我指的是经典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