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我的五体投地式的阅读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5-13 10:51:11 作者: rapoo

我的五体投地式的阅读 ——书香寒假个人阅读小结 “看云读书是五体投地式的。”有朋友这样说。是的。我的读书从来就是五体投地式的。从前的对于余秋雨、张晓风、席慕蓉、艾青、狄金森……后来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范梅南、蒙台梭利、杜威……都是这样。是一次又一次的仿佛前所未读的五体投地,使得那些书籍或者思想成为我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                                    ——题记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今天已是2008“书香寒假”大赛的最后一天。此次“书香寒假”大赛,与去年最大的不同,就是以“班级博客圈”为参赛单位、以班级读书会为组织形式、以校信通博客为交流平台,突破以个人为单位、不能营造读书“场力”的局限,一人带动一人,一人带动一班、一个圈,让书香香满博客,飘满每个学校、每个班级。   为了鼓励我校的班级参赛,我左忽悠、右忽悠,终于鼓动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带头参加了此次“书香班级”评选活动。两位班主任很认真地组织学生,自己也在寒假里读了少书。如今,两个班级博客圈均闯入了全省参赛班级人气榜的前200名,值得祝贺。尤其是5.1班博客圈,最好成绩名列全省第33名,截至今晚七点还排名濮阳第2名。   由于我不是班主任,不能直接组织学生参赛,于是,我友情加盟了4.1、5.1两个班级博客圈。一方面,我经常到博客圈里转转,给新发文章的圈友们评论评论、鼓鼓劲;另一方面,我在寒假认真读书,真正做到“寒假书香”,努力起到带头作用。   这个寒假,我主要读了两类书:一是重温了看云老师的著作,二是“爱”上了图画书。而这二者,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云对“图画书”正处在五体投地的阶段,是一个坚定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很多妈妈、很多老师,跟着看云的脚步,一批一批地购买了看云的教育日志中提到的一本本童书、一本本绘本、一本本教育理论……跟着看云读好书哟,跟着看云好读书呀!   先说读“看云”。自从2004年暑假,第一眼读到看云的文字,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详见《寒假书香 之 跟着看云好读书(一)》)。看云的文字极易让身处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发生共鸣,觉得她写得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儿,她也有和我们一样的烦恼,她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代言人。看云在《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一书里的《为什么要写》一文中写道:“两位鬓发斑白的老教师一起来到我跟前,她们说:‘我们觉得你该写了。我们小学教师,不缺能带班的,也不缺能上课的,最缺会写和写得好的。结果,苦我们吃了,事我们做了,(培养出来的果子让中学的老师摘走了),好坏还都得由外人讲去,永远要听别人的教导,永远是一副小学生的样子。那些专家,无论说得对不对,我们都没话说、说不过。我们真缺能用文章为自己说话的人啊!’”   如今,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代言人——看云。她的成长让普通的奋斗在小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看到了希望,引为知音。很多人都是跟着看云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第一度春夏》《我们二年级啦》《三(2)班的故事》《四(2)班的故事》……,一路走来,一起成长。   对于看云的文字,我是五体投地式的阅读的。虽然不少文字我在网上读过,但我更愿意捧着一本本厚厚的书,闻着手中书页里散发出来的油墨的清香,拿着笔在书上批批画画,赞赏处划个对勾,重要处标个三角,会心一笑处圈个笑脸,与云同悲处画个撇嘴的小孩……今年寒假,我重温了看云的多本著作,刚读完了看云的《书声琅琅的三年级》,即将开始读《我们二年级啦!》。就像看云写王小波“只要是王小波写的和写王小波的,我都买来看,我都视为珍宝。我有王小波的全部著述。都是正版。”我也自豪地宣称:“我有看云的全部著述。都是正版。包括她与徐冬梅老师等人合编的《亲近母语》一至六册。”    关于我的《跟着看云好读书》系列之三、之四,由于写(三)的时候突然遭遇停电,辛苦刹那之间化为乌有,再加上开学近期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沉下心来写完。但我一定会写完这组文章的,不能辜负了凭海临风的盼望哪。到那时,再详说我所知道的看云。   再说“爱”上图画书。自从我真正接触到了绘本,读到了它,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这种爱是义无反顾的,这种阅读是五体投地式的,是叶对根的皈依。就如看云所说,图画书让成人的心变得柔软、童化,回归本处、回归童年。从当初质疑《一本童书的力量》到如今 从今天“爱”上图画书,品尝图画书的盛宴,我越来越感受到了绘本的力量,尤其是在给每个班级的学生读图画书时。因为我有个要求,只有安安静静地等待老师上课的班级才能获得奖励,才能听我讲述图画书。上周,有两个班级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点,我坚决没有给他们讲《好饿的小蛇》。当我今天上午,给其中的一个班级上课时,孩子们安安静静地等候在那里,眼中流露出期盼的目光。当我兑现诺言,开始给他们翻开那一页页精美的故事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更大了,因为我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   嘘,讲故事啦!孩子们被好饿的小蛇,逗得哈哈大笑,个个笑得都是那么开心。这就是班级阅读的一种“场力”呀!这是孩子独自一人阅读所体会不到的快乐。我想起了我的女儿,我给她自己读《好饿的小蛇》时,她是“呵呵”地笑;当她的小朋友来我家做客,我给她们俩人读时,她已经是“哈哈”地笑了!对孩子来说,快乐是读绘本的第一要义,其次才是明晓的道理。这就是绘本的力量呀!   对图画书,我发现博客中有些博友一直有些误解。现对它作出某些“不是×××”的定义,希望能加深大家对图画书的认识——   1、图画书不是漫画。《七龙珠》《老夫子》《乌龙院》这样的漫画,看云称其为“印刷垃圾”,他们虽然以画为主,但画面小,故事情节较为低俗。即使是朱德庸的四格漫画,如《涩女郎》等也不是图画书。  2、图画书不是动画片的纸质版。《哪吒传奇》《虹猫蓝兔七侠传》《福娃奥运总动员》《奥特曼》《机器猫》……都不是图画书。  3、图画书不是小人书,也不是连环画。我们小时候都有读连环画、小人书的经历,那些黑白线条的小人书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代。  4、图画书不是有大幅彩色插图的书。有的书虽然有大幅彩插,但图为辅,文为主,也不是图画书。比如彩绘版《昆虫记》实际上就不是图画书。  5、图画书是画报吗?不是。是美术图片欣赏吗?更不是。图画书,就是图画书。它以图为主,文为辅。它不是“图+文”,而是“图×文”,图画讲述了文字有时都无法表达的意思。   比如经典图画书《母鸡萝丝去散步》。全书的文字很少,只有几句,讲的都是对母鸡散步的白描,但图画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惊险的有趣的狐狸追逐母鸡的故事。当当网书评:“这是一本绝对会让幼儿笑得前仰后合的图画书。哈哈,母鸡萝丝悠然自得地去散步了。兜了好大一个圈子,它又悠然自得地回来了。可这位乡下傻大姐完全不知道,它身后已经闹翻天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追逐的故事(尽管被追逐的对象不知道身后有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是一个在走动中完成的故事。如果比喻成电影的镜头,这应该是一个一气呵成的长长的运动镜头。佩特哈群斯为这个故事精心设计了一座移动的舞台,她不单选用了20.3×25.5cm的横长画面,而且除了最后萝丝归家的一页是单页之外,全部是对开跨页——十三个对开跨页,十三个左右合二为一的横长的场景,带领我们跟随萝丝女士在乡间小道上完成了一次死里逃生的散步。萝丝和狐狸一前一后处于同一个画面,还增加了一种可笑的对比。一个迈着碎步神闲气定,一个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哑剧的喜剧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我的五体投地式的阅读作文

我的五体投地式的阅读作文

(绕过池塘……)   对我而言,我的图画书阅读才刚刚开始,“正处在五体投地的阶段”,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在我校的孩子们中间宣讲图画书,让图画书惠及更多的孩子!   请允许我再转载几段看云的文字,让看云“再说绘本”—— 《东拉西扯谈读写,云遮雾罩说绘本》

  三,我和图画书

最近,我看不少老师开始喜欢图画书了,看老师是怎么看待的呢?

看云对于图画书,有着极深的感情。

在今天,能够看到的绘本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文字精炼的那一种。在我看来,绘本的文字越精粹,越富于韵律(如“猜猜爱”),就越接近于如歌如诗的神品境界。很多篇关于贫苦地区失学儿童状况的文字报道,其冲击力,都不及解苏明娟那双渴望的“大眼睛”更让“希望工程”深入人心。图画、音乐、气味、抚触……这些作用于“沉默的右脑”的非语言的刺激,其在帮助人认识自我,形成自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和语言推理一样重要的。

听乐、观舞、临泉、当风——爱及被爱——那些我无力用语言表达的体验,难道于我不是真实而重要的?如果缺少了这些体验,我之为我的只剩下思维和语言的人生,还有什么意味?它们更多诉诸于感性,它们更多属于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领域。一方面,它们与美好文字一样让人的灵魂保有柔软和温润;另一方面,它们又混淆或者打通了精神体验和身体感觉的关系,使人处于一种“不说还好,一说便错”的朦胧状、模糊状。在一心希望从图画书里得到语言提高和写作帮助的实用的人们看来,这种朦胧和模糊阻碍了儿童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的发展,殊不知,正是这种柔软、温润、朦胧、模糊,使精神保有了它的了完整性、扩张性。而这种涵融模糊的完整性、扩张性,恰是童年的特征——具有无限容量和无穷发展可能的童年的特征。

这个世界浸泡在追功逐利、精打细算的冰水里已经太久,世界正日趋变得坚硬、寒冷;对于智力发展和应试能力的过度追求,终于把“教育“这个原本温暖柔软的名称也浸泡在追功逐利、精打细算的冰水里了。在这种状况下,唯有艺术和艺术所带来的柔软、温润、朦胧、模糊能够让每一个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于人情的冰水和荒漠中,保有一份纯净、温暖、清新、趣味——人的气味。

不止一次觉得,并非所有好作品都适合进课堂的。把一本适合亲子共读或者独自体味的绘本搬进读书课,在朗读和观赏之外增添许多讨论,真的是对好东西、好感受的一种稀释和糟蹋。这样的事情,我也做过,而且以后还要做。因为我和很多朋友一样,急于给观众呈现出一个显性的,至少是经过了教师的罗织可以用语言明白表达的儿童阅读成长的报告。

看了我的读书课,很多老师觉得读书课很难上,因为他们不能带领孩子走到那样的深度和高度。这真是看云的罪过。所以在一切可能的场合,我一再告诉朋友:教师当然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然而,第一重要的是读起来。读起来,这便是十分功德修成八分——余下的二分,是学生因教师的牵引加上自己的慧根,成为终生读书人。讨论不讨论,讨论到哪一步,实在不重要。

是的,对于很多持观望态度的教师和家长来说,看云的讨论及其他同道的班级读书记录可以帮助他们接受童书。使他们明白,童书并非他们以为的那样微不足道。然而,在过分追求明析化,过分追求成果展现的过程中,最好的东西被过滤掉,舍弃掉了。那些沉默的、一说便错的体验,已经被过度繁衍的思量和表达淹没、窒息,以至于人们以为它们不存在,不该存在。幸好我没有强迫学生写读书笔记,幸好我们没有在孩子每次还书的时候问“你真的看了吗?把大意说给我听听!”幸好我没有用试卷和表格的方式考核孩子的读书状况——否则,我将使热爱阅读的孩子兴味索然,我会让怯生生、鼓起勇气试探着接近阅读的孩子吓得缩回壳去。 …………

四,儿子和图画书

我们成年人看到图画书都很喜欢,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再看到美丽的图画就赏心悦目,但是对于正在学习文字的孩子,图画和文字对他们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呢?

还是从儿子说起吧。

由于我自己是饱读了小人书,并且深得其乐、深受其益的,所以,直到今天,我还是醉心于图画精美的书籍;直到今天,我还乐于把自己能够得到的图书拿给儿子看,并希望他喜欢。

到儿子上学的时候,已经买不到连环画了,好在母亲是摆小人书摊的,母亲低价搜罗来的满箱满柜的小人书,让儿子看了个够。当时就已经风行,现在依然在小学生中间拥有巨大市场的“奥特曼“之类,从来没有吸引过儿子的视线,我以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读过太多有趣的图书。杜绝和堵塞是没有用的,让人拒绝烂桃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多吃仙桃。

《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三国演义》、《红岩》、《岳飞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鸡毛信》、《白求恩》、《我要读书》、《列宁在十月》……这些由当时中国最优秀画家为孩子们精心创作的连环画,滋养了我们母子两代人的童年,也成了我们母子特殊的情感纽带。

初三的时候,我们醉心于《科幻世界》。其中最让我们爱不释手的,又是主编阿来配了短诗的巨幅中插图画。

因为亲近母语的原因得以接触绘本,是在05年4月15日之后,那时正是儿子高考前夕。初三的时候,我的家规是;功课再紧,也要保证每天读半小时的课外书,也要保证每天出一身热汗。到了高中,孩子每天在公共汽车上颠簸消耗掉整整两个小时,时间更加紧张,临近高考的日子里,何须锻炼,光是来回挤车就是一身汗馊了。在那段紧张的日子里,《猜猜我有多爱你》、《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的到来,无疑给儿子打开了一扇窗户,为他送来清新的空气和田野的风光。因绘本而起的闲话,也让我们母子交流变得格外自然,格外温馨。

大一暑假,儿子跟我说:“和女生聊天,她们最爱听我讲《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可爱的鼠小弟》还有‘猜猜爱’,以后‘美妹’过生日,我就给她送绘本,‘美妹’一定会喜欢!”

“不喜欢,就不要她做我们的‘美妹’!妈妈相信,好绘本,一定会给你带来好女孩的爱情!”总没正经的妈妈,总没正经的歪话。——总能让儿子的眼睛为之一亮。

是的,作为教师母亲,我其实比任何人都在意孩子的成绩,然而我更清楚的知道,比之在意成绩,作为母亲更应当在意的,乃是儿子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吸纳力。说到底,这是身为文化人的一种幸福能力。幸福并非被动的接受,幸福乃是对于美好事物、美好体验的一种主动接纳、主动拥抱、主动融入乃至主动创造的能力。除了希望他们拥有幸福的能力,我们之于孩子,还有什么别的希望?……

五,比读写能力更重要的

条件允许,我们会带孩子听音乐、看电影、参观画展、游览山水、看体育比赛……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从来不会担忧这会使得孩子远离阅读、不爱学习。那时候,我们最好把工作和功课忘到一边。有趣的是,那时候你玩得越透越忘我,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越高。进修是充电,充分的休闲,也是一种恢复和充电。

“如今的孩子,身心都给功课压得身心俱疲,太需要功课之外的娱乐和放松了。”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其实,休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健康有益的休闲,是完整人生的另一半。休闲和工作一样,赋予我们生而为人的幸福感、尊严感、神圣感。

语文教师往往会赋予休闲更多的附加值:“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就是为写作提供新鲜的素材和灵感。”这样的说法没有错,可是,这样的动机,境界未免太低。…………(省略三段)

我以为对于儿童——对于一切人来说,是否快乐的重要性胜过是否拥有读写能力。事实上,是快乐的人,而非不快乐的人,更容易学有所成。因为随着快乐而进入潜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体验和感知,才是深入骨髓的东西。当然,约翰霍尔顿这样说,并非他拒绝快乐,而是因为小时候的他,从文字得到的快乐就比从图画得到快乐多。郭沫若读古诗,开篇就读《离骚》,唐诗宋词之类,在童年的郭沫若看来太过简单、幼稚、没味道——真是什么样的孩子都有啊。

我不知道我的学生是哪一种人,我不知道适合孩子的是哪一扇门,怎么办呢?给他大量的好绘本,给他大量的好小说——作为语文教师,尽我所知所能,把所有通往幸福和快乐的大门都朝孩子打开!

…………

七,图画书就是图画书

说到图画书,既然它是图画书,我们就不该指望从它那里获取太多的书面语言的帮助。正如我们不该指望从大部头的世界名著中看到太多的画面。拍多少次电影、电视剧,也不能取消人们对于小说《红楼梦》的热爱,因为在白纸黑字的素净的阅读中,你可以凭借想象,拥有属于你的宝哥哥、林妹妹。一样的道理,文字描述再到位,也不能替代人们观看《千手观音》、瞻仰大日如来所体验到的震撼——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丰富和微妙的。言不尽意、难以言表,不是图画书的缺陷,恰是图画书的特殊价值所在。图画书就是图画书,不要把“字书”的功能强加于它,正如不要希望橡树的枝头挂满苹果。

无论孩子成绩好不好,作文水平高不高,学生是一个终究过去的阶段,可是,我们希望孩子永远不要过去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那么,我的孩子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卖水果,可以一样活得充实有尊严。尽管世人看他的眼光不同,可是,凭借着这一点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能力、吸收能力,他已具备了自我幸福、自我生长的能力。就像一棵树,只要根须找到了地泉,就足以长到参天,坦然地享受阳光、迎接风雨。至于世人称他为楠木还是白杨,全然无增无损于一棵树的快乐。

既然我们从不担忧音乐、电影、美术、舞蹈会阻碍了孩子的读写能力的提高。我们为什么要担忧绘本会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呢?最好把绘本当做和音乐、电影、美术、舞蹈一样的美好事物对待。如果说绘本和那些事物还有差别,那就是:绘本是书,绘本大多是在讲故事,那么,比其他艺术形式,绘本更能帮助孩子亲近阅读、亲近母语。对于那些“因为绘本”而疏远“大书”的孩子而言,若无绘本,也许他们一辈子都不会看书呢。

我们不仅不该把绘本和字书对立起来,而且不能把绘本看作越早超越越好的过渡阶段。重要的是孩子由中获得的幸福感,由中获得的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能力——其次还有对于图书、对于阅读的亲切感。至于如何让孩子由绘本进步到读“真正的书”,我相信约翰霍尔顿的话:了解哪些书是适合孩子的,找到它们,并放置在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就行了。

约翰霍尔顿所说的,也正是在我们班级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不信任孩子,我们哪里有力量做任何事情?其实信任是有的,问题是信任是否充分。这关系到我们是否有勇气与孩子分享这世界上的美好事物——在这里,我指的是经典绘本。

读书人网 >二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