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勇敢是怎样炼成的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5-16 15:16:54 作者: rapoo

勇敢是怎样炼成的

校信通第20期博谈客论和同步推出的“爱心相伴童年永远”专栏开辟了一个专区,想结合5.12地震灾害,就如何培养孩子坚强、勇敢、乐观的品格等问题,请博友们发表各自意见。我觉得这个讨论很有必要,几次想落笔成文,可每次都因为考虑不够成熟,没敢轻易动手写,直到现在这一刻心里依然没底,不知道究竟该从何说起。

不知怎的,现在的孩子好像变得越来越不勇敢了。女孩儿天生胆小也就罢了(其实女生也不应过于胆小),很多男孩儿也唯唯诺诺,见了陌生人就躲闪,平时说话细声慢语,老师家长还没怎么“数落”两句呢,他们竟也跟小姑娘似的一把鼻涕一把泪起来。如果只是个别现象,倒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可根据我的观察,这种情况虽然算不上普遍,却也已经到了不容乐观的程度。

勇敢是一种品质。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够勇敢呢?据我所知,孩子的胆量大小除了跟个人性格有关以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他人。女作家毕淑敏曾写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真实事件,小学时一次参加歌咏比赛,她是队员之一。由于唱的不太符合老师的要求,被音老师狠狠地讽刺了几句,最终作者没能参加比赛,更严重的是直到现在她都不再唱歌了。不是不想唱,而是一唱嗓子就发不出声音来。如果不是作家自己把这件事写出来,我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老师的几句过激言语,竟毁掉了一个孩子歌唱的功能。我也接触过一些已被贴上“胆小”标签的孩子父母,言谈中发现这些孩子有个共同点:家庭里面或教过孩子的老师当中,都有过一两个特别严厉的、脾气不好的人。这些人有的跟孩子发生过正面接触,有的没有直接批评或训斥过孩子,但有过当着这个孩子的面高声斥责其他家庭成员或同班小朋友的情况。写到这儿,连我自己都觉得挺可怕。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太厉害了,所以面对孩子我们必须小心行事,否则真的会误了孩子一生。

那么,是不是我们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一定勇敢呢?我看还不能这么说。从恐惧到勇敢是需要一定过程的。想想小时候到医院打针,几乎没有小孩子第一次打针不哭的,可随着家长的激励性引导和年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尽管依然很疼也会强忍住不哭了。因为家长会不断地在孩子面前说:“我们家的小宝宝最勇敢了,连打针都不哭!”“你看,刚才那个小妹妹打针的时候都没哭,我们家xx肯定也不会哭的,xx最勇敢了,对不对?”打针的疼痛就这样在家长激励的话语中被抵消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聪明的父母就会拿“连打针都不哭”作为孩子勇敢的案例,来激励孩子勇敢起来。相信很多家庭对孩子勇敢品质的培养,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打针不哭”只能算作勇敢训练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新的问题就又来了——怕老师,怕跟小朋友交往,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意见等等。遇到这样的孩子,家长一般都会心急如焚,经常打电话或直接找到老师,请求老师上课时多让孩子发言,想通过老师多提问锻炼孩子的胆量。这也算是一个解决办法,可如果碰上大班额班级,老师也只怕是有心无力,所以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生活中,要学会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孩子跟陌生人交往的能力,比如到超市买东西,可以试着让孩子付钱,外出旅游需要问路,可以让孩子去问,家里没有酱油醋了,可以把钱交给孩子让他们去买。只要留心,这样的机会多得很,久而久之孩子对人际交往的恐惧便会减弱,乃至消失。

还有一些恐惧可能会伴随孩子很久,比如对黑暗和死亡的恐惧。看过《窗边的小豆豆》的朋友或许还记得,在巴学园里小林宗作校长是怎样打消孩子们对黑暗以及鬼神的恐惧的。学校要求孩子们自愿报名装“鬼”,让其他孩子自由结伴摸黑从学校走到一座寺庙那里去,而那些“鬼”就潜伏在寺庙周围……这样的一次活动,使得很多孩子摆脱了对黑暗的恐惧。小林校长高超的教育艺术实在令人钦佩。在西方,每年都有万圣节(类似于中国的鬼节),在这一天,孩子们会带上鬼神或怪兽面具、打着灯笼,成群结队到邻近的人家去淘礼物。我想这种做法也包含着培养孩子胆量的良苦用心。

如此看来,勇敢教育需要结合亲身体验,要让孩子在勇敢中学会勇敢。

回到慧老师留给我们的那个题目,结合刚刚过去的5.12震灾,如何让我们这些处于安全地带的孩子从中学会勇敢?我想至少我们可以把灾难中表现勇敢的孩子树为榜样,告诉孩子们这才是真正的勇敢;至少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明白,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勇敢就意味着生存的希望;至少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有危险发生,战胜恐惧,保持镇定,积极想办法脱险,就是真正的勇敢……

读书人网 >二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