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名人说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可见,习惯是人生的奠基、美德的源泉,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个幸福的人生。好的习惯当然离不开我们的培养和训练。说到“训练”,我们想到的一定是刻苦、勤奋、枯燥、乏味等等,好像没有坚强的意志,吃苦的精神,耐劳的品质,训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训练近乎残忍,因为他们带着对小学的喜爱和憧憬走进了校园,品尝到的却是难以下咽的苦涩,所以,他们从主观上抵制训练。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动力,训练何谈成功?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以人为本,时时处处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计出新颖有趣的训练方法,让他们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品尝到训练的甜蜜:
环节一:兴趣导航
故事、儿歌、顺口溜等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学初,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自编了很多儿歌,比如:听到上课铃声,我们该如何做?
上课铃,叮当响,
我们快快进课堂,
不挤不碰不吵闹,
静静坐在座位上,
等待老师把课上。
这样,让孩子一边唱儿歌,一边强化行为。慢慢地,只要听到上课铃响,
孩子们就在朗朗的儿歌声中自觉有序地走进教室。
随着入学日子的推移,每天下午值日时,我总发现有不少铅笔静静地躺在地上,任凭我再三询问是谁丢的,却依然无人问津。看来,一支铅笔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不能得到他们的珍惜了。于是,我就上了一节“我是铅笔小主人”主题队课。队课上,我动情地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
你们知道吗?刚才你们在教室外面玩的时候,我听到了几个小朋友在教室里哭。(这时,所有的学生都睁大眼睛四处张望,试图寻找我说的同学。)看,就是它们。(我随即把下课时从地上捡到的铅笔拿了出来)它们有的对我说:“
就这样,每一个行为习惯培养之前,我总是想方设法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赢得他们内心的认可,使他们产生内驱力,主动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
环节二:方法保障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有了养成良好习惯的正确认识,我们还应该通过有趣的方法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以确保好习惯的形成。比如:孩子们知道了要爱护自己的铅笔,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很多事情都想不到:想不到铅笔放在桌上会滚下来;想不到铅笔盒开着盖儿,容易被别人撞到地上;想不到用了别人的铅笔要及时归还等等,以至于铅笔依然丢失。于是,我就教给他们怎样才能不丢铅笔:
1. 给铅笔命名并排队
孩子们,铅笔就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如果没有了他们,我们就没办法写字。所以,请大家给你的铅笔朋友起个有趣的名字吧。
有的孩子根据铅笔上的图案起名,如小狗、小猪等;有的根据动画片里的形象起名,如:加菲猫、蓝兔、奥特曼等等,一个个有趣的名字就诞生了。然后我让孩子们在笔盒里按照大小(也就是长短)给这些朋友排排队,记住每天都带谁来上学了。如果不甚丢失或者捡到铅笔,就可以根据铅笔的记号在班级里进行寻物启示或招领启示。
2. 朋友出行要关门(及时合上铅笔盒)
“孩子们,在家里,你们都知道出去时得锁上家门,那么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呀?”
“因为怕丢了家里的东西。”
“对呀,如果我们拿出文具以后不合上铅笔盒,那么铅笔盒就容易被别人撞到地上,铅笔盒里的用品也就容易丢失。所以,我们千万记住,当你拿出铅笔朋友时,要关好它们的家门。这样,里面的东西才不易丢呀!”
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习得了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有了趣味的方法做保障,习惯培养就会顺利进行。
环节三:训练加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在教给学生管理铅笔的方法之后,我采取了每天检查的方法:要求每人每天都带5支起好名字的铅笔,早上一到校同桌就互相检查,看是否带了5个朋友。下午放学时,再检查一遍,看谁是最好的管家,一个朋友也没有丢。这样,虽然天天查,人人查,但是孩子们在检查中彼此体味着幸福,享受着乐趣。
环节四:定期评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教育家陈鹤琴也主张在儿童习惯的养成中应多鼓励。他说:“一切的一切,你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的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在培养学生新习惯的过程中,我力争做到“评价”和“奖惩”相辅相成。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批评和希望。这样,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训练的甜蜜,从而加深对新习惯的感情,提高其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绳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我想,我们每天都缠上一股,坚持下去,缆绳必定会越来越粗,终有一天,它会粗到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