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背后的伤害
昨天星期一,依惯例下午多上了一节“班会”,而我也很喜欢在路上问问孩子班会的内容,因为班会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比单纯家庭式的德育更有效,孩子可以不听家长的教诲,但对老师的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
“今天我们学了‘三大名著’!”
“什么?!傻妞,那可不是‘三大’,应该是‘四大名著’才对!这样吧,既然你说是‘三大名著’,那你就告诉妈妈它们是什么吧。”
“‘三大名著’就是讲卫生、爱帮助同学和懂礼貌呀!”
“哦,原来如此!”,但总觉得这应该被称为“三大注意”更贴切,哎,只要孩子能记住,叫“三大名著”也行。
“宝贝儿,那你能不能再告诉妈妈‘礼貌’是什么?”说到“礼貌”,我还真是有话要说,我家小妞有个坏习惯,只要她忙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装聋子”,尤其是在我的两个奶奶面前,老人好心好意的嘘寒问暖被她看做嗦至极,手闲、眼闲的时候还能支应一声,自己忙的时候,根本就对这种关心不理不睬,弄得我在老人面前也很没面子。
“礼貌就是放学后对老师说‘再见’!”
“哦,我明白了,原来有礼貌就是只有在老师面前需要做,在家里和朋友面前不需要做喽!”
“妈妈,不是这样的,在家里也要讲礼貌的。”
“那当老婆婆给你说话时,你拿那种不耐烦的口气回答她们,或者是假装没听见她们的话,这也叫礼貌吗?”
“妈妈,你怎么又提这事了,我错了行了吧,我向她们道歉行了吧......”
听到这里,我没有再问下去,再说下去可能会遭到孩子更强烈的抵触,从她的语气里,我知道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好吧,本次‘沟通’到此为止,回家看个故事我们再聊吧。”
这是我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来自古印度的故事,名字叫“篱笆上的钉子”,一只想不起来给孩子讲,这次正是时候。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 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
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
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
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 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 难以恢复。你的朋友(和家人)是你宝贵的财产,他们让你开怀,让你更勇敢。他们总是随时倾听你的忧伤,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支援你,向你敞开心扉。 告诉你的朋友(和家人),你多么爱他们!”
“孩子,虽然这个故事和礼貌无关,但它却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如果因为我们的无理给他人带来了伤害,即使我们事后向对方承认了过错,也会像篱笆上的‘钉子洞’、‘插到肉里的刀子’一样,那种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就比如以前你写给妈妈的‘道歉信’,虽然妈妈看了信之后也能原谅你的过错,但每当妈妈想起你当时顽皮、不听话的样子还是会很伤心;又比如,老婆婆们年纪大了,虽然经过你的道歉不会说你、训你,但她们心里还是会很伤心,就像(你给别人讲话)不被搭理会伤心一样。所以,不管是因为礼貌问题还是因为其他事情,我们争取一次做好,最好不要给自己创造道歉的机会,即使真的需要道歉,态度也必须是诚恳的,而且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可能说出诚恳的话。听完这个故事,那你告诉妈妈,你以前的态度诚恳吗?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妈妈,我以前的态度确实不好,以后,老婆婆问我什么我就回答什么,我要变成一个懂礼貌、不伤害别人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