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两种风景
虽然是下乡支教,但一想到乡村小学的老师们无论是否同一学科都悉数到场听课的认真劲头,便不敢有丝毫懈怠了。于是,拿出比平时多几倍的精力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不说讲砸了影响自己的形象,也让人家小瞧了咱市直小学不是)。临走前先在自己班里操练一番也是必不可少的(和同是教五年级语
乡村的孩子更能自我约束,这是连续两次上课乡村孩子给我的最大印象。第一次进班时孩子们正在背课外积累的名言和古诗,虽然背得不是那么有味道,声音却十足响亮。这次班主
乡村的孩子更容易被感染。
城市的孩子更善于思考。上学期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差别不太明显。原定的教学设计同样能在乡村小学完成。这次讲《草船借箭》,由于课文内容距离学生较为遥远,问题就出来了。在研读诸葛亮“草船借箭”经过,感受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特点时,我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些句子能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并用笔划出来,仔细体会一下。巡视中发现有不少孩子不明所以,找不到关键的词句,课堂上一下子变得十分冷场。提问一个孩子,也找到了“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一句,说诸葛亮直到第三天才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我就势问:“能不能联系下文找一找,从那句话看出他第三天行动是有目的的。”这个问题不仅问住了他,也问住了全班。而在一个孩子找到“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一句时,全班无一人发表见解,甚至我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他们仍不明所以然。这一点,哪像我的孩子们,不仅要说船的朝向,说“一字摆开”的目的,还要说“一边擂鼓,一边呐喊”的妙处,甚至还要联系到上文,说说船上的绳索和青布幔子,甚至到了下课,还要围着我说个不停。上完课后,我首先便感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失误,问题难度太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就如上面的种种问题,当学生不能发现时,我为什么不改变教学策略,由我为他们找出来,让他们再去思考,甚至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呢!同样,站在这些孩子的角度,也看到了他们的问题,还是出在阅读上。阅读能力太弱,导致他们在文字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大打折扣,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他们中的有些孩子,“还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当他们的读书只是在读“字”时,思考便无从谈起了。
城市的孩子更乐于表达。家庭因素一定对孩子的表达起着关键性作用。乡村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远少于城市孩子的父母,他们中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有的则是有一点时间也宁愿坐在电视机、麻将桌前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是
下乡支教活动若能扎扎实实开展下去,必能让城乡学校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不同地区的孩子都能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