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会“爱”吗?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一定很吃惊,这是我今天早上听课后的感受,想给大家分享一下。
早上老师先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游戏,大家也可以跟着提示和描述,展开想象,静静地感受一下这个游戏。游戏中有三位人物:一位妈妈双手下垂、双脚并拢,自然地站在台上,闭上眼睛。一位义工扯开一卷圆筒纸的一端,站在那位妈妈的身后。还有一位男主持人,站在那位妈妈的身边。大家脑海里有这么一个画面了吗?
主持人开始温和地说:“亲爱的宝贝,你现在才三岁,你不能碰刀子,不要自己削苹果,会割破手的,来,妈妈帮你。哦,你不能踩那脏水,有细菌的,弄湿了会感冒的,弄脏了衣服妈妈还得帮你洗。不行不行,那是热水,别拿,你的手会被烫伤的,玻璃杯会敲碎的,妈妈帮你拿…..”主持人在不停地温柔地述说着,同时义工用卷纸慢慢地轻柔地蒙住那位妈妈的眼睛、嘴巴、脖子。
主持人又开始说了,语气有点急躁:“来,天气冷了,多穿件衣服。今天你穿蓝色球鞋吧,和你的裤子搭配,记得千万不要穿白色旅游鞋,太难看了。快整理好书包,不要漏了重要的书本,不然妈妈得帮你送去。别玩了,快做作业,你还有很多作业没有完成呢。不要和那个孩子一起玩,我不喜欢她妈妈,整天打扮得妖里妖气的,离他远点。你还没长大,不要一个人外出,你要去哪里,妈妈陪你去,外面坏人太多……”这时,那位妈妈已经被卷筒纸从头到脚一层一层裹得严严实实,只剩下鼻孔喘气了。
接着,主持人说:“孩子,你现在已经18岁了,你已经长大了,你该自己独立生活了。你应该走出家门,自己去买衣服,自己去交朋友了。快出去呀!”主持人示意她走几步,那位妈妈却寸步难移,走不动。主持人提高了声音:“你怎么这么没有!我怎么养了一个你这样一个废物!都这么大了,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你难道一个朋友都没有吗?整天宅在家里,有什么用!你走呀,怎么还不走?”主持人由开始的温和,变成了现在的愤怒,从开始的说教,变成了现在的责骂。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那位妈妈是什么感受。
那位妈妈开始哭泣,想迈开步子,却迈不动。尝试了很多次,脚步像灌了铅似的,寸步难移。这时主讲老师温和了些,说:“你试着走一步看看!妈妈相信你!孩子勇敢一点!你能行的!”台下的观众也开始给她鼓励,为她加油。终于,慢慢地,那位妈妈使劲往前迈,双手挣扎着,终于挣脱了卷筒纸的束缚,奋力地把一摞卷筒纸扔在地上,痛哭流泪……
大家知道三个人物分别是谁了吧?对的,主持人是父母,那位妈妈是孩子,义工手中的卷纸就是父母的爱。这是什么爱呢?是束缚的爱!是窒息的爱!是包办的爱!当爱变味了,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
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这个游戏场面,是从老师的口中想象了这个场景,但我还是泪流满面。是啊,我们往往用无知的爱,绑架了孩子,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用各种叮嘱、预警、恐吓、担心来束缚孩子的手脚,本希望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把所有后果都提前告诉孩子,结果呢?事与愿违!
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犯错误意味着他在尝试、体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得失,总结经验。错误是成长路上的垫脚石,并非绊脚石。做父母的不是要代替他解决问题,而是要从问题中引导他总结出孩子自己的经验,进而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爱是一把双刃剑,您的爱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