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真的很活泼
《阳光很活泼》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讲了老师在课堂上让用“活泼”一词说话,有一孩子写了这样的句子“阳光很活泼”,但是被老师否定了,后来为了在孩子
同样是“阳光很活泼”,为什么老师发现不了,而孩子发现了?为什么家长先以为老师是对的,最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又转向孩子的立场呢?我想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大人和孩子认识事物的不同方法上。孩子由于其天真活泼、纯洁可爱的特点,使得他们对外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脑海里满是稀奇古怪的幻想和五颜六色的梦想。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们总是以自己主观的感受和个人的体验为出发点来描绘世界和表达世界,从而出现了诸如“阳光很活泼”“雪化了是春天”“弯弯的月牙像豆角”等富有诗意,充满童趣的语言。而大人就不一样了,由于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比较深刻,懂得的知识比孩子们多,而知识和想象力恰恰是一对死敌,想象力的泯灭使得大人们往往总是以知识、规律为出发点,用一种理性的思考来表述世界和人生,忽视了想象和联想的存在。也正是这个原因,造就了大人眼中的东西都是科学的,规律的,呆板的,遇到事情,他们会想当然地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评价,从而认为孩子们的认识是荒诞的、偏颇的、错误的,从而做出有违事实的判断。这样就造就了认识上的巨大差异,自然会产生上文中的那种情形。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文中的那个孩子有坚持己见的精神,爸爸有事实求是的精神。因为在老师否定了孩子的见解之后,孩子并没有为老师的意见而就范,而是执意坚持“阳光真的很活泼”的立场,丝毫不怀疑自己所见所闻的真实情况。也正是这样才使得爸爸能够真实地到海边观看,从实际出发,让事实来说话,从而发现了“阳光真的很活泼”的奥妙,从而支持了孩子的立场,坚定了孩子的信心,尊重了孩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也就保护了孩子求知的自尊心和主心骨意识。倘若孩子不坚持己见,只是跟着老师人云亦云,那么势必会产生迷茫的心理,形成盲从的思想,最终一定会失去自己的主见和自己的个性;而倘若爸爸不能够亲自体验,而是盲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或现象,而有很多的教师都是想当然地做出评判,从来不去想一想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不去想想自己是不是尊重了孩子们的体验,只管唯我独尊,一味孤行,这样的做法其实就等同于泯灭孩子们的个性,扼杀孩子们的童心。因为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即使同样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就像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一座庐山面目尚且如此难以辨识,况世界万物乎?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而人的灵魂恰恰又是最不可捉摸的。我们稍微的疏忽大意或是粗心马虎也许就会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无法弥补的创伤,随便的一言一行也许就会毁掉一个孩子原本幸福成功的一生。所以在面对孩子们的见解的时候,在自己难以决断的时候,最好的还是弯下腰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感受,适时地亲临一下现场,让客观事实来说话,让真知灼见来捧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们的个性体验,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从而呵护活泼的童心继续洋溢美妙的梦想和希望,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就让我们以课文结尾的一句话——“世界是各种各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真的很活泼,就像孩子的童心”作为我们塑造灵魂的警示语,时时敲响自己心灵的警钟,从而更好的避免一些不该或不能小视的低级错误在我们身上发生。
阳光很活泼!阳光真的很活泼!阳光真的真的真的很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