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让孩子踏上课外阅读的幸福路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6-09 10:41:42 作者: rapoo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所以营造班级的读书氛围,首先应该让孩子的家长认识到阅读对一个孩子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所以今天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没有教育,只有训练。”不只是学校,今天很多家长只看到分数对孩子人生的意义,所以他们要求孩子只能看教材,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我们班有个孩子,特别爱看书,但语文成绩不是特别好。这个孩子的妈妈就认为看课外书没用,并禁止孩子看课外书。孩子妈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过去让孩子看课外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因为没有看到效果,所以她认为看课外书就没有意义了。孰不知,课外阅读在让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孩子的精神也在成长。“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只看教科书、教辅书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朱永新教授的这些话很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把了脉。看淡孩子的分数,就能很好地为课外阅读瘦身,让更多的孩子体会到阅读的幸福,我们会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把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不会拘泥于教参的解读,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孩子。只有这样做,才会让孩子们觉得学习语文原来是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我和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孩子们是课堂的主角,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表达,从课内阅读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在他们眼中,文字成了一个个跳动的快乐音符。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他们阅读的热情自然是日益高涨,所以在我们班少有喧嚣,有的是读书的那份宁静。

今天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我还在班里发明了一种阅读方式——指尖下的阅读。这里的阅读并不是指阅读电子书,而是用手机拍下一些好的文章或者文段和同学们分享。这样的阅读突破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不论是自己的书还是借阅的书,我可以随时随地跟同学们分享阅读的快乐和收获。《我好像获诺贝尔奖了》《美国教授的不消费主义》等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还让他们也学会了分享和交流。班里经常会有一些同学主动地找我要求跟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好书和好文章。当分享成了课外阅读的一种习惯,孩子们甄别好书坏书的能力更强了。在成立班级图书角的时候,我们的图书管理员经常就某些书是否适合同学阅读征询我的意见,并把他们认为不合适的图书退还给同学。“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成为我们班学生的一种坚定信念。

要想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崇尚水到渠成。在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阶段,我并不急于让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本阅读笔记,我没有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摘录好词好句好段,也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写读后感。这样的急于求成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孩子的读书兴趣。我只让孩子家长每天在阅读笔记上签上孩子读了什么书,读了多长时间的书。孩子没有负担地去读书,没用功利心地阅读,阅读的时侯更容易达到忘我的境界。

朱国忠老师在他的文章《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美国1985年发布了一项名为《成为阅读大国》的报告。其中的简单的论述很震撼人心: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难怪朱永新教授经常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他的阅读力量。”当一位老师认识到阅读要成为一个孩子的习惯、一个成人的习惯、一个民族的习惯的时候,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成为孩子阅读的点灯人。虽然还不能被所有的人理解,甚至有出力不讨好之嫌,但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孩子的未来,有利于我们民族的未来,就应该坚持去做。

经过了一年多的坚持,我们班阅读工作初见成效:在去年暑假校讯通举办的第八届书香班级评比中,我班有六位同学被评为“阅读之星”;在组建班级图书角的时候,由开始的学生无好书可捐,到这学期有很多同学为班级捐书达十多本,其中有一位同学为班级捐书达二十七本,图书质量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期望值;学生的学习成绩稳居年级之首,在各项活动中表现不俗,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

走在课外阅读的幸福路上,我和孩子们一路书香一路歌。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