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游戏
临近“六一”儿童节,多少童年回忆涌上心头。恰逢电影频道上演《童年游戏》,这是一部怀旧电影,故事发生在1970年的古城西安,剧情围绕一帮孩子小时侯玩的游戏展开,比如攻城、挖陷井、踢毽子、跳皮筋、链子枪、弹球、滚铁环、打砖块等等……影片将童年发生的一些我们已经遗忘的事情娓娓道来,对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它把我带回到久违的儿时游戏中,把我带回到梦幻般的童年。
攻城、挖陷阱、链子枪是男孩酷爱的游戏,我们有时只是凑凑份子,图个热闹;弹球、滚铁环、打砖块不受性别的限制,可每每比赛起来大多输给男孩;而跳绳、踢毽子、跳房子、抓子是我们女孩的强项和至爱,是一年四季百玩不衰的女童游戏。
那时的小女孩,口袋里大都装有毽子、抓子、沙包三样必备品,看着剧情中小明追着大公鸡拔毛为小红做毽子的镜头,不仅回想起自己儿时堵在鸡窝门口拔鸡毛的镜头;那时的毽子分为鸡毛毽、麻毽和线毽,自己为了拥有一个漂亮的线毽,不惜敲掉奶奶衣柜上的铜钱、剪破奶奶的床单,为的是拥有一块五颜六色的花布---抽线、集毽,毽子没做好,反挨了妈妈一顿暴打。玩抓子的女孩最多,那时还没有现在的石子,大都是用坚硬的土坷垃或小小的砖头猴磨上大半天的功夫,磨成4个或7个大小均匀的抓子,就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磬,看谁磬的次数多,每个女孩口袋里都装有大小不一的两至三副抓子,以示手巧和抓子的水平……
每年的夏秋是儿童最开心的时刻,阳历的五月中旬,麦田里的大麦已经初露锋芒,当时的农民是不在乎大麦的收成的,常常把大麦剪掉弃之。我们小伙伴犹如拿到了尚方宝剑,三五成群地走到地头,掐些大麦、坐在地头玩起了“过河”游戏,中间画一条楚河汉界,两方用唾沫把大麦的麦芒舔湿,集中精力,把对方的大麦“引”过来,最后论输赢。刚开始还能安心地玩“过河”游戏,随着季节的到来,大家的心也都不安起来,趁大人不注意时,偷偷掐些微黄的麦穗,跑到一边用手搓着吃,嚼一口,淀粉的汁液顺嘴下咽,那个筋道、那个甘甜、那个醇香,至今想起都会唇齿余香;再过些时日,跟着大人们一起下地割麦,半天的辛苦不但换来一两只5分钱的冰棍,有时还可掐些泛青的麦穗,带回家用火烧烤、搓粒,或在笼屉上蒸煮,这可都是家长获准的,口袋里装满或烤或蒸的麦粒,与小伙伴三人一伙、五人一簇地说笑着、咀嚼着……那滋味是现在用钱买不到的,用任何贵重的物品都换不来的。
秋收季节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吃上长达两三周的黄豆,秋收季节较长,大人们一般不用孩子“帮忙”,我们也就落得个自在,相邀在空地(收割完庄稼后的地)里捡些豆荚、豆颗,再捡些树枝、干草等到场院边上点火炸斗,有时遇到阴天或柴火潮湿,我们便脱下衣服用力扇、趴在地上用嘴使劲吹,常常呛得泪流满面,可想想“燎豆”的香,又顾不上那么多了,为了吃上唇齿留香的“燎豆”,有泥、有灰,再加上眼泪,搅和在一起,经常是弄得像个花和尚;还有的小伙伴不慎将自己的衣服点燃,回家又免不了一顿“铁锅肉饼”的犒劳。秋收过后的阴雨天也是我们孩童的最爱,雨后三五成群地到场院拔豆芽,用不了半天的功夫,就能凑够一顿美餐呢。
我们的童年虽没有家人的逐一陪伴,没有时下流行的“呀!土豆”、“可比克”、“薯条”、“果冻”的美味儿,可我们拥有现在孩子所不曾拥有的村野童真,我们的无拘无束,我们的嬉笑打闹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于2015.6.12刊登在《濮阳广播电视报》副刊)
****紫竹论坛的朋友帮忙找了些旧照片,随补上来凑趣~~~
滚铁环(滚铁圈)

跳绳

玩秋千

老鹰捉小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