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啄木鸟班6月生命叙事
小董中心小学 张天运
六月,是农人收获的季节。可是对于只有刚刚实践新教育三个月的小毛虫来说,一切还是那么稚嫩。从课程的开发,到共读主题的探究,晨诵形式的把握,优秀儿童书籍的海量阅读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只是起步阶段,不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不知要走多少冤枉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切只能摸索前行!
一、晨诵课程的开展
在六月,小啄木鸟班的孩子们继续新教育晨诵课程。在6月7日,我带领孩子们进行了24节气之一——芒种特别晨诵。还是老规矩,先在黑板上抄写“芒种”相关内容,为了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我从网络上搜集了“芒种”ppt课件,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节气小常识、相关谚语、古典诗词、芒种三候四项内容;在最重要的环节诵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我首先带领孩子们范读,然后简单讲述古诗大意,之后男生女生分组朗读,最后全班齐读。几轮读下来,孩子们体会到了劳动人民收割麦子的辛苦;感受到了男劳力弯腰用镰刀,一刀一刀的收割麦子的情景;妇女和儿童担着食物提着水给家人来送饭;仿佛自己就处在烈日之下,头顶骄阳,脚踩腾腾冒着热气的土地,汗流浃背,如临其境在抢收抢割金黄的麦子。由景及人,对比之下作者作为朝廷官吏,不用事农桑,却可以填饱肚子,每年有余粮。而贫穷的农妇只有一手抱着孩子,一只手去捡麦穗来充饥。这是多么的不平等!这是多么的不合理呀!农家谚语“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芒种闻雷美自然”,这些谚语让我重新学习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厚重与博大。
6月13日,开始晨诵金子美玲的《哑巴知了》,从诗中我解读到:金子美玲看知了鸣叫那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她看来:知了就是歌唱家,在不厌其烦地唱着同一首歌,不知疲倦,从早到晚,不分地点。在我读第二小节时,“哑巴知了写歌词,默默地往树叶上写歌词,没人看见的时候写歌词,尽写些没人要唱的歌词。”读着此句我的脑海之中仿佛浮现了一只诗人知了,爬在茂密的绿荫树上,欢快的写歌词“知了知了”。但是这只知了从没想过辛辛苦苦写在树叶上(用针状的嘴吮吸树的汁液)的歌词,到了凉爽的秋天树叶就会随风飘落下来,最终化为泥土。在偶然翻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使我了解到蝉鸣指的是雄知了鸣叫,而雌知了是不会鸣叫的。在二十四节气“夏至”节气中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其中“蜩始鸣就是指蝉鸣。”原文如下:“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
6月14日,我和小啄木鸟班的孩子们又分享英国大诗人斯蒂文森的《点灯的人》,诗中的李利每天夜晚准时手手拿提灯和梯子点亮街灯,照亮别人,做着一件很平凡的事情。坚持每天做点灯的人,他把光明和幸福送到每个人的身边。
6月16日,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陶渊明的《四时》、唐朝李商隐的《天涯》、泰戈尔的《飞鸟集》、《思念是一株水草》。我最喜欢《四时》这首诗,“春天的水涨满了湖泊、沼泽;夏天的云朵美丽而神奇,像一座座奇特无比的山峰;秋天的明月当空,如白纱,如流水从天空倾泻而下;冬天白雪皑皑,寒松傲然挺立,一片生机。”这是多么美的四季景色呀!不仅让我钦佩诗人的才华和独特的观察力。
二、共读课程
在炎热的六月,我设计了《绿野仙踪》18章《意外的胜利》、19章《救援行动》导读问题:1、西方魔女看到多萝茜为什么会惊恐?2、西方魔女如何折磨多萝茜让她干活的?3、在争夺银靴的战斗中,多萝茜怎样和西方魔女针锋相对?作者写了哪些细节(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4、当大家听说西方魔女被杀死之后,有哪些庆祝活动?5、是谁让铁樵夫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们是怎样做的?
在共读时,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抓住主要问题?如何去深层次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偶尔翻阅以前的读书笔记,看到雷夫老师的做法给我启示。可以从读书单元做起,每个单元中涵盖小说中的某个元素,包括主角、反派、冲突、故事背景、情节、高潮、结局以及主题。我豁然开朗,这不就是记叙文中四要素的体现吗?我马上制作了读书记录卡,选择《绝处逢生》让孩子们牛刀小试。结果还真有几个同学写的很不错,下边是作品欣赏。
刘洁的读书记录卡

方婷婷的读书记录卡




孟润颜的读书笔记



由于临近期末,我也只好放弃新教育的课程实践,因为必须抽出时间应对期末考试复习工作。空余时间,我还在准备下一学期的新教育课程。在此期间,开发了农历的天空下《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课件,按照节气由来、节气三候、相关谚语、古典诗词四个板块一点一点地做,比葫芦画瓢。有时想走捷径,可是百度文库之中的优质资源总得需要一定币值。总下载不了,只好自己亲自动手做。历经两天,终于在6月22日早上,搜集齐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课件,这时我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新学期实施农历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制作课件很辛苦,眼酸手麻,可是一想到孩子们能在我的带领下穿越农历节气,那是一种多么自豪的一件事情啊!那也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幸福,值得去做,值得坚持下去!新教育之路再难,也不会“难于上青天”,新教育的课程实践需要一个人耐得住寂寞,抵制得住喧嚣和滚滚红尘,静听种子拔节,静听花开。
三、反思自我
在新教育前行的途中,我有时也会迷茫,究竟坚持的意义何在?究竟新教育最终做成什么样子才算得上完美?把孩子们带往何方?在实施中,孤独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身的短板,自身专业的知识缺乏,形成短板,实践课程中途出现高原现象,单调重复低水平的徘徊。在翻阅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之二《在农历的天空下》,才发现像叶嘉莹老师的《唐宋词十七讲》、王富仁的《古老的回声》、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等关于介绍诗词文学的专业丛书读都没读过,如何深层次带领孩子们深层次理解、解读古典诗词?想到这些,就有了购书的冲动。即使在穿着上朴素些,也要走进那些古代大贤和现代大作家的精神世界深处,探寻唐诗宋词的魅力。所以,“晨诵——午读——暮省”课程的实施光有热情还不够,还必须有深厚的基本功才行,只有这样在新教育晨诵之路上才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更高更远的境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羡慕别人的成功是没有用的,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不断学习榜样教师(新教育项目培训一群,如“飞翔的小猪”宋磊老师、牟正香、花王解语、“涅阳三水”、“怡心叶紫”彭志辉老师、“飓风”郭明晓老师、冬353寒梅悄报春6语等等),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前方,开阔视野。这时我想起了上初三的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一只鸡蛋,从外边打破它就是普通的食物;而从里边打破它,就是一个生命。”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实施新教育就需要这种由内向外的冲击力、爆发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