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疏导、鼓励和赞扬为桥梁走进孩子心灵
在我们刚开学的第一次经验交流会上,李艳老师的一句话对我触动特别大: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每天快乐地离开学校。我反问自己:我做到了吗?我今后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过完假期,孩子们来到学校,经过一个假期的休养生息,个个灿烂,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我怦然心动,为何不能让孩子们在校的每一天都灿烂?看孩子们那么高兴,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在作业本的第一页,写出你的六大优点。第二天,我批改作业时,发现每个孩子一条一条写得很清楚,但都很干脆、简练,有的孩子甚至用到小学生守则上的语言: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团结同学。看来孩子们都是在挖空心思找自己的优点。上课时,我借题发挥,问同学们:你们昨天晚上在写自己优点时是什么感觉?没有出现我想象的争先恐后的场面,孩子们很漠然,也可以说很害羞。有个别同学试探着举起手来。王克俭起来说:“当我写自己优点时,感到很害羞:”张艺博说;“我找不到自己的优点,都是我妈妈帮我找的。”“害羞、找不出”让我陷入了深思,我们的孩子自我认同太低了,他们太需要正面的肯定和赞扬。
因此我就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表扬、鼓励,遇事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多疏导,少批评、斥责。每天我基本上都进行盘点:谁的书写进步了,谁扫地来得早扫地又认真,谁上课听讲认真,发言积极,谁做好事了,谁进班就能静心读书等等,都会及时给于表扬、奖励。
我们班李贾明,是一个特别情绪化的孩子,爱闹情绪,稍有一点不合他意,就会嘟嘟囔囔,甚至摔摔打打,刚接触到他时,我觉得他特拗,想治治他的拗劲,因此批评他,结果适得其反。我改变了策略:多表扬,少指责,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以谈心的方法让明白他的行为不对。
有一次,上课了,他又撅着嘴,书也不翻,我轻轻走到他跟前,替他翻开书,告诉他,先上课有事下课再说,他勉强听了一节课。下课,我让他到办公室,说明情况。原来是:早读时,我走进教室,看到他站在座位旁说话,让他扫地,还有一位同学也说话,我却没让这位同学扫,他觉得不公平。我说:“原来是你心里有委屈,我当时只看到你说话,没有看到那个同学说话,所以就让你扫,这次是老师没弄清状况。以后有问题,想不通,及时给我说,不要把闷气憋在心里,对身体不好,还影响学习,损失太大了。你看给老师一说,问题不解决了,你肚里的怨气也消了,你也轻松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还有一次,班会总结,当路队张指出他表现不好时,他又气鼓鼓的,很不服气。下课后,我让他到办公室谈话:作为路队长考虑的是整个班级的工作,他和你没有怨没有仇,不可能说借机报复你,路队长点到你,说明你肯定没有按要求走,你再想一想,作为班级一分子,谁都想让我们班级获得更多的荣誉。听了我的一番话之后,他连连点头。当孩子想不通时,需要疏导。如果我当时大声训斥他一番:你错了就错了,还有什么不服气的。他有可能忌恨班干部,甚至忌恨我,可能他会继续我行我素,犯同样的错误。当同他理顺道理之后,他会为班级着想,就会自律。
课下有机会我就和他谈心,告诉他,过于情绪化不好,容易伤感情,这样人缘就不好,你得学会向别人表达你的想法,改变自己,现在你改变很多,老师真替你高兴。平时,他有好的表现我就表扬他,肯定他的进步。现在,这孩子,学习积极性特别高,特别是课堂上,他总是高举着手,积极回答问题,很少闹情绪,即便是有,也没有以前动作幅度大。其实,孩子毕竟是孩子,多表扬,多鼓励,遇到问题多疏导,给点阳光,他们就灿烂,帮他们疏通了,理顺了,他们心里的困扰也就没了。就能开开心心学习,快快乐乐出成长。
这样班里不和谐的因素就少了,课堂上不和谐的音符就少了。
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疏导,孩子改变了就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丁点变化,坚持强化,他们的好行为就会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在与孩子打交道时,我们用心灵去碰触心灵,走进他们的心灵;让我们用爱心、耐心、宽容去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展开一幅幸福、快乐的童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