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
我不是花,我没有花的娇美。
我不是树,我没有树的刚强。
我是麦子。我属于土地,属于村野。唯独,与这些个城市无关。
——《我是麦子》
慵懒了一冬的小麦只待一场朦朦胧胧的春雨来唤醒,像一个婴孩睁开了眼睛,小脸蛋绿润起来了,麦叶水灵起来了。麦尖擎起早起的晨露,在东方渐起的朝阳中晶莹闪烁。透过教室二楼的玻璃窗,我会看见有几只小麻雀在麦垄之间蹦蹦跳跳,碎步双挪,点头寻找着吃食。
二月中旬的小麦,到了诗人们所说的那种带着淡淡涩味的年纪,水灵灵的,你用手轻抚麦叶,麦叶滑滑的,但又倔强坚挺,直几日的功夫,便羞涩地弯下了头,“哪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男不钟情”,这时,十里春风来和她缠绵,我常会看到长尾巴的鸟忽闪着翅膀在麦子上空飘飞。
三月,阳光明媚,鲜花盛开,早晨,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就是为了看看心爱的麦子,经过一片树林,很多只喜鹊张开翅膀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你耳朵听到的尽是清脆的鸟叫声,唧唧、啾啾,它们一起叫或是你叫完它再叫。还有布谷鸟的叫声夹杂在其中:“拐咕,拐咕。”就这样我在叽叽喳喳、此起彼伏的鸟叫声中走到了麦田边。发现麦子已经抽穗了,忽心生起对时间流逝的恐惧!
好像只几天的功夫,麦子就已经扬花了,细细小小如米粒大的小白点、小黄点小心地附着在麦穗上,让人看了有点心疼,生怕它被风一吹就会飘落下来。我问母亲,麦子扬花是做什么用的?母亲说,麦子扬了花才会结麦粒,就像树一样,不开花怎么会结果呢?我一直回味着母亲的这句话:不开花怎么会结果呢?一颗小小的麦子告诉我:要想结果,必先努力地绽放自己。
小满过后,麦穗更加的饱满硬实了。放眼望去,就像是天上织女的巧手绣出的刺绣,绿中泛黄,针脚密细而均匀,一块一块的铺在这蓝天下的黄土地上。大地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时之间,风一般的,从黄到金黄再到焦黄,在炽热的太阳光的泼撩下,麦子是真的熟透了!
就这样,在秋天播种,夏天收获,经过了四季轮回,她把大雪当被子,又忍受了太阳光火一般的炙烤,结束了在田地生活的一生。她生命的终结就是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使命——它从农民身边来,再回到农民的大仓小仓。
麦子熟了!
童年的麦天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准备场地
准备扬场的场地是收麦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村东邻一条小河,绝大多数人家都把场地选在小河边的麦地里。这是因为取水方便。
首先先把小麦连根拔起。
第一步泼场。父亲母亲去河里担水,我和姐姐也提着小筲帮忙,泼场的活由父亲一个人承担,我们只管把水放到地头即可,这是因为,泼场是需要一种巧方法,要使缓劲,从左边泼到右边,后退,一层一层地泼,从桶里泼出的水要薄,一桶水不能一下子倒进土层上,那样会把场地砸一个大坑,轧出的场会不平稳。泼场是个紧活,整个场地受水的时间要在一个时间点上。每当这时,我总会看到父亲健步疾飞,矮小的母亲也从不落后,我们是心疼父母的,也是不舍得歇半步。用热火朝天形容这样的场面一点也不为过。看着一大片场地顷刻之间变得湿漉漉的,父亲双手掐腰,深吸一口气,坐在地头上,抽着烟舒心地笑了。
被泼的场在月光和太阳光的照耀下晾上一天一夜,就需要往场里均匀地撒上去年的麦秸。
第二步轧场。给毛驴套上石磙,父亲牵着家里的那头毛驴,一圈一圈无休止地转着,感觉麦秸下面的场地平了、硬实了,父亲会把毛驴牵到地里的树荫下,给它薅把青草,让它歇息一下。这个季节是需要把家里的毛驴伺候好了,全指望着它拉麦子呢!
第三步扫场。第二天,我们跟着父亲把撒在场里的麦秸收起来,父亲用扫帚扫净粘在场地上的麦秸,整个场便光亮起来了!
“场”准备好了。但新的场还太娇嫩。
接下来,把割得麦子铺到场里,防止毒燎的阳光晒裂场面,刚割的麦子也可以尽情地享受阳光的暴晒了,达到了一举两用的效果。
割麦
麦天的早晨好困啊!我们还在睡梦中,忽然被从地里割麦回来的母亲声嘶力竭的叫声惊醒了。“恁四个咋还不起?人家隔壁傻爱英已经拾了一粪箕子麦子回家了!”地里饱实实的麦子让别人拾走了,母亲她心疼。揉揉惺忪的睡眼,我们还是不愿起,但却穿好衣服一骨碌地滚下了床。母亲把镰刀挂在树上,开始做早饭。我们扛起粪箕子拾麦子去了。估摸着饭点到了,我们便回家,这时,父亲也从地里回来了。“哟。拾得还不少哩!”母亲端起灶台的锅,高兴地说。
吃过早饭,母亲带着我们去地里捆麦子,这时父亲平常拉碗买的草绳子派上了用场。父亲把毛驴车赶到地里,把我们捆好的麦子装到地排车上,拉到场里。
金黄的麦地里,父亲把腰弯成弓形,挥舞着镰刀,在日当头一趟一趟来回割着麦子,豆大的汗珠从父亲的脸颊滚落,穿在身上的汗衫津的水湿,这时我就会心疼地问母亲:“等太阳晒得不毒了再割多好!”母亲说:“日当头时的镰刀快!”那时糊里糊涂的还是弄不明白母亲的意思。同样的镰刀在不同的时刻难道不是一样锋利吗?直到长大了才明白一天内割麦子的时刻不在镰刀,而在于麦子本身,你想想,早晨天不热,但刚过了一夜的麦子潮潮的,怎么容易割掉呢?
轧场
毛驴拉石滚轧场的记忆已模糊不清了,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记忆最深的是全村只有一家有拖拉机专门轧场的人家,家家都想着尽早把麦粒装进袋子里。场轧得晚了,忙到夜里12点是常有的事。虽然我们年龄小,家中只有父亲母亲两个干活的人,但是他们在农活上从没落后过别人家。他们干活紧神,每到这时,父亲会来不及吃午饭,一趟又一趟地寻轧场师傅,我仍清晰地记得父亲声嘶力竭喊轧场师傅的情景,我仍清晰地记得父亲把轧场师傅请进场里紧脚跟慢脚跑的情形。麦天急,有时忙得不顾得炒菜,母亲在清明腌的咸鸡蛋派上了用场,忙碌的父亲就这样在田间地头吃上两个馍就着咸鸡蛋和温开水草草打发了一顿午饭。
铁滚子一圈一圈地在场里转着,父亲也是不歇着的,他会用木叉把四周没有轧着的麦子扔进场中央。
上面的麦子轧碎实后,就需要翻场,把底下没轧着的麦子翻到上面来,这也是个紧活,从场的中央开始一圈一圈地翻,翻场的时候还要抖抖麦秸,为的是把头遍轧掉的麦粒抖到麦秸下面,防止把饱实的麦粒轧碎。麦子轧完两遍后,这轧场的工序才算彻底完成了。
堆垛
这时木叉派上了用场,我们把滑溜溜的麦秸挑起来,父亲开始堆垛,父亲用木叉能挑起几乎一个小垛的麦秸,我总能看到他手臂上的青筋暴起。跺堆得漫过了我的身高,我和姐姐爬上麦秸垛,用双手梳理父亲扔上来的麦秸,我们还需要双脚蹦跳,把麦秸踩实,这样堆出来的跺才结实,不会轰然倒下。一番精心侍弄后,一座浑圆硕大的金黄色蘑菇挺立在了地头上。
麦天过后,这一座座金色的蘑菇成了农村田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麦秸垛成了我们小孩子的好去处,我们依靠着它玩弯腰,打立背、藏猫猫的游戏。这梦幻般的城堡里每天都上演着一部精彩的童话,那里藏着我们的小秘密,那里流出一条欢乐的河……
忙碌的时刻过去了,一条长长的三角形饱实实地立在了场中央。
父亲扬场、母亲扫糠一唱一和,一袋一袋麦子被装进地排车,拉回了家。
白居易的一首《观刈麦》写出了收麦的农忙,然而,如今麦地里已不再是频频攒动的人头,联合收割机进了地里,只一个工序麦粒就出来了,省去了轧场、翻场、扬场等一些复杂、辛苦的过程。但隐隐又觉得少了点什么。
站在地头,遥望金色的麦浪,耳边又响了那首诗:
一只来自故乡的鸟
栖落肩头
它对我说麦子已经熟了
思乡的心情
穿越伤心掸泪的日子
停驻于麦子黄过的田间
我看见阳光
在一摇一摆地行走
田鼠在地穴里聆听
麦粒的欢呼
远远的乡村里
传来父亲磨动镰刀的声音
磨镰只是前奏
想象父亲赤膊上阵的时节
一只蜘蛛爬行于我的心胸
父亲动情而舞
镰刀同麦子亲切交谈
而那双为我劳作的手
平铺开是一条路
竖起来是五座山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
夕阳下父亲的脸洋溢惬意
而隐匿于城市深层的儿子
在这个时节 眺望故乡
总是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