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周六之约
词风诗韵
诗中风景美如画
---古代诗词的赏析专题六
傅录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清新素雅”的江南
梦江南
年代:【唐】作者:【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诗人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诗人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诗人独乘一艘船,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诗人虽寥寥数语,却写出了烟雨江南的韵和深深思乡的情。
送人游吴
【唐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相似在渔歌。
历代描写苏州城建筑特色的,以唐代杜荀鹤《送人游吴》中的这两句最为著名。苏州古称吴、吴县,春秋时更是吴国的都城,城内总体布局,虽历经千余年沧桑,始终未有变易。但因经济逐代繁荣,民居逐代增多,城内空闲之地越来越少,所以说“古宫闲地少”。叙事状物可谓是恰如其分。但“闲地少”还有个客观原因,苏州是名副其实的水城,城内河网交错,更显得水港多,小桥多,而闲地少,凸显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辽阔迷人的江南水乡,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随处可见酒家迎风招展的旗子。南朝统治者建造的四百八十多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般的细雨之中。
诗人开篇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立刻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柳绿花红,燕舞莺歌的境界,随后又向我们展示了“水村”和“山郭”“酒旗”处处迎风招展的繁荣与祥和。“千里”极言地域之辽阔广大,一个“千里”把“莺啼”响彻了整个江南,把“绿映红”掩映了整个江南; “水村”与“山郭”又把迎风招展的“酒旗”挂遍了整个江南。令人迷恋,令人心驰神往。
接下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把自然景观转移到具有人文景观特征的庙宇,这一转就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也使其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在蒙蒙烟雨中若隐若现,更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抹扑朔迷离的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不仅是为了写眼前的景致而写景,而是在赏叹之中蕴含着讽刺,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附描写江南风的诗若干首:
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独坐亦含。
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望江南 【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南湖春早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律】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凄冷寒凉”的边塞
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此外,学生自己要注意积累一些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类别等;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古诗词名句的习惯;注意用同类型诗歌比较的习惯,这样,就能逐步提高自身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