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新课堂(三)
《小泽征尔的判断》这篇课文写的是日本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出名前一次到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的事情。虽然课文很短,但由于句子很长,又多带着理性的说理,所以我一直觉得这篇文章很不好教,学生也不太好理解。每一次讲过这篇课文,我都很失望,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我都知道又是失败的一节课。今年再来讲这一课,还没开讲,我就有些害怕。不过,我还是想了几种办法,两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
办法一,说新也不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什么时候都颠扑不破的真理,我拿出了这一老套的做法。昨天晚上布置的家作之一就是把这篇文章读五遍。为了让学生读的有效,我又布置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提五个会的问题,提五个不会的问题。五个问题是最低限度,学生真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更好,这样督促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今天早上上课前,我看了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把要点都点到了,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体提了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如:“小泽征尔是哪国人,是什么指挥家?”等等,但更多的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比较有意义。通过学生提的问题,我对学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讲起课来就非常有针对性了。不管是会的问题还是不会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思维的结果,会的问题显然是自己已经读懂的,已经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所以这项活动我觉得有别于一般情况下布置的“课前预习题”,学生有了主动与被动之分,思考活动也就有了积极探索与消极应对之分。
办法二。上课后,我挑了一排学生领读了两遍。在学生领读的过程中,我再一次对学生昨晚的预习情况做了一下检测。这一排六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还读的磕磕绊绊,不太流利,其余五个学生领读时对长句子的节奏把握的比较好,通过学生的朗读,加上他们提到问题,我觉得学生对这篇课文应该理解的差不多了。于是我就先讲了发生在班上的一件事。那还是刚开学不久,一次上完数学课,老师布置了几道作业题,要求中午学生来学后做一做,做完后他们之间互相对改。突然我的儿子跑到我的住室,高兴的说:“我和他们打赌,我说我做的对,他们要说他们做的对,我肯定会赢的!我赢了他们就每人给我一元钱。”我问他是什么题,他给我说了说。我知道这一次我儿子做对了,而那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做错了,我笑着对他说:“等到你们数学老师来的时候,让她给你们判判谁做得对。但是不管谁赢了,都不能要钱的。”“哦,我会赢,我一定会赢的。”他蹦跳着,欢呼着走了。要知道,我儿子的学习远没有那几个学生好,但这一次他能做对,并且对自己这么自信,我也很高兴。事后自然是我的儿子赢了,当然在我的教导下,他也没有要钱。一块钱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件事学生还记忆尤深,我刚一讲完,学生们都纷纷议论起来。我说:“文章中的这个故事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件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有,王志飞坚信自己没有错,小泽征尔也坚信自己没有错。”“那几个同学虽然学习好,但是王志飞不怕他们,还相信自己。小泽征尔面对几百名评委,也不怕他们,坚信自己判断正确。”“是不怕吗?用书上的词语说是不——”“迷信权威。”我们就这样比较顺利的进行完了这一课。虽然课上的还有些粗糙,但学生的反应,和常年的一潭死水似的课堂相比,已经令我非常满意了。平时积累些身边发生的小事情,到关键的时候还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