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不经历磨课 怎能见彩虹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7-09 10:36:41 作者: rapoo

不经历磨课 怎能见彩虹

11月6号上午,我在学校上了一节研讨课,课题是《落花生》。首先,由我本人说课,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其次是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围绕这堂课进行议课、评课、研讨。时间虽然已过去,但回想当时的课堂,仍历历在目。

一、我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较好地落实了我探索的“抓预习、练三题、巧拓展,一条红线贯始终”的教学模式。所谓的“抓预习”,是指让学生在课前读熟课文,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同时,自学生字,理解词意,积累好词好句,思考课后问题,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练三题”是指要把课本中的课后思考题,新课堂、单元检测中的相关题目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训练和落实。“巧拓展”是指结合课文内容或语言形式,进行课外资料的收集展示或言语的拓展练习。“一条红线贯始终”,几乎每篇语文课文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教师要围绕这条主线设计教学,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具体教学设计简述如下:

1、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交流总结并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理清课文段落,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详略得当的好处。

4、直奔课文主要内容,讨论:花生有哪些好处?

味美,榨油,价低,不炫耀自己

5、引出第10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引读,并相机教授“慕”字,了解“作比较”写作方法: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__________:它的果实__________,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__________的果实__________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__________。你们看它__________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__________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__________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6、父亲的话仅仅是在说花生吗?多媒体课件出示: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

人要做__________,不要做__________,而__________。

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学习句式:

   只讲体面,没有好处;(这里的“只”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既讲体面,又有好处;

   不求体面,又有好处;

   不讲体面,没有好处。

7、结课:“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父亲对孩子的教导,也是老师对你们的希望。

(二)满意的地方

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做得比较好,分角色朗读时,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程度好的孩子能读出一定的感情。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我发现“慕”字写错的较多,因此我决定上课重点讲一讲这个字,没有在七个生字上平均使用力气。

学习课文时,采取“直奔重点、中心”的方法,阅读效率较高。本课的学习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容易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另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子来对待。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对这个难点,我采用了模仿造句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课文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通过文本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多数学生当堂能把第10自然段背诵下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以物喻人,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仿写课文,进行小练笔。

(三)存在的问题

  在结合生活实际谈对课文的理解时,事例都是由老师列举的,应该让学生多说一说、找一找。有的事例举得不恰当,比如“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可以举毒蘑菇的例子。

二、同伴的评课建议

张爱玲老师:

  第一点,崔老师是一种幽默式的教学风格,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时自己在课堂上也尝试幽他一默,但效果不好。(闫丽瑾老师:我在课堂上尝试幽默,我班有的学生读课文一顿一顿的,我就拿机器人作比较,像机器人走路一样,告诉学生应该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点:崔老师注重文本细读,对课文的解读比较透彻。你看,一句话用了三组不同的词语,“既讲……又有……”、“只求……又有……”、“只讲……没有……”,学习了几种句式。老师联系实际举了例子,不过,我觉得让学生谈一谈这样的人,会更精彩。

  胡俊玲老师:崔老师的课学习方法特别多,讲课生动幽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讲课直奔重点,详细得当。

  侯自娟老师:我谈两点,第一点,课文第十自然段是重点段,崔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前前后后读了三遍,达到了能背诵的程度,学生对这段的理解也越来越加深。第二点,我在听课笔记本上写了一个“精彩之处”,父亲批判的是只讲体面,没有好处的人,以前我讲这篇课文时,只是对比了外表美和内在美,而崔老师把四种人都列举了出来,并联系实际讲明了做人的道理,较好突破了文章理解的重难点。

  仝丽芳老师:听完课后,我比较激动,心情非常好。我觉得这堂课有不少精彩之处。在介绍到四种人的时候,分析特别透彻,道理比较深奥,但都列举了例子,如街头乞讨的四肢健全的所谓失学的学生,作威作福的“富二代”等,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还有一点,生字教学很精彩,讲到“慕”字,分析字理,从字形到字义,讲明下面的不是“小”,而是“心”的变形,并板书了“墓”、“幕”等几个形近字,学生以后肯定不会再写错这个字了。另外,全文共有15段,3-15段都是在讲议花生,从数量上明显就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提个建议,不同的人的例子,让学生来找会更好一些。

  李艳萍老师:我以前读过《落花生》,读了这么长时间,我从来没有理解过“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我一开始就不知道,为什么会“实在很难得”。听了崔老师的课,我才明白,“实在很难得”,我也理解了。(由于父亲是县令,经常忙于工作,很少回家,因此实在很难得。)

三、课例研究后大家感受

  赖志英老师:这样的课例研究,很有收获。大家都从自身去找原因,都在反思,确实有提高。

郭向敏老师: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学校要多开展课例研究,要多听课,要开公开课,教师不要把自己关在一个孤单的教室里。其实,听课、开展课例研究就是找一面镜子,来观照自己,这样才能有更长足的进步。文本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课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方式聚焦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有利于在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培植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的学科教研能力和方法,有利于增加教师合作学习和研究的意识,促进教研组成为学习研究实践的共同体。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