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增量阅读”的评价方案与实施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7-10 10:49:31 作者: rapoo

“增量阅读”的评价方案与实施

阅读行为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行为,阅读评价不仅关系着阅读的方向、数量、内容,更关系着 阅读的品质和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世纪的阅读观,应该是让学生享受阅读,最终享受生活,而阅读评价就起着这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是阅读的初级阶段,我们增量阅读实验的评价,从一开始起就致力于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方法、情感等方面的引领的促进,希望在我们努力下,能让孩子沐浴书香,快乐成长。

一、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方向和目标

阅读评价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享受阅读、享受生活,但在通往这个目标的路上,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需要在实现多个阅读分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阅读效益的最大化,实现阅读中学校、家庭、学生、教师等方面因素的共赢。

确定我们阅读评价的分目标,让我们从“课程标准”寻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这段描述告诉我们,阅读评价的目的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能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还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阅读评价隶属语文课程,它的评价当然符合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这一段叙述又告诉我们:阅读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检测并不断改进自己的阅读行为,在于让教师更好地反省自己的阅读引领,不段完善自我,最终用完善的“我”带领学生畅游阅读天地。

二、评价的原则

——评价的视角和视野

1、坚持评价内容的整体规划。关注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关注三维目标的交融和整合。在以往的阅读评价中,关注的范围狭窄,而且有失偏颇,要么是过分强调阅读的量,要么过分强调强调阅读的质,这样都不能很好的引领学生的读书,导致有的学生虽然读了很多书,却是囫囵吞枣,只被故事情节吸引,于阅读素养毫无益处。有的学生对某一方面的书读得多,其他方面却很少涉猎,知识面狭窄,有的某一些书读得好,但阅读的量上不去,仍然进步很小。整体规划的阅读评价,着眼学生知识结构、情感、性格、品质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的阅读方向更明确,效果更明显。

2、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阅读评价中,我们采用个人自检、同学互评、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激励,从而在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中,充满信心地将阅读进行到底。

3、坚持过程评价重于结果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大量的教育实践也无不证明,终结性评价是目标不错,但它离不开形成 性评价的支撑,形成性评价做得越好越扎实,终结性评价的结果也越理想。在阅读评价中,我们把过程性评价做足,做好,能让学生在过程中读有多得,多读多得,在读书体验中,在一个读书任务的完成中,享受读书带来的喜悦,最终让有效的评价引发持久的阅读兴趣。

三、评价的内容

——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

我们的阅读评价内容,主要针对五种课型中相应的内容。

1、单元瘦身——朗读、默读、精读、口语交际 、背诵

朗读,以正确流利有感情为标准。默读以课程标准相应学段的要求为准,低学段是学习默读;中学段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高学段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口语交际以教材的内容为本,背诵则是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积累句段、篇和古诗。

2、清晨呼吸——必背古诗

我们将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分散在三个学段的晨诵教材中,晨诵在坚持学生浪漫学习,坚持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指定了背诵积累的底限,即落实必背古诗和一些经典的句段。

3、主题增量——拓展阅读教材

4、快乐读书——必读书目

5、“月”读展示——推荐书目

6、读写训练——数量和质量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和写永远不可分离。在增量阅读实验中,写绝对不能缺席,否则学生的读就成无根的枝叶、没有思想的语言,没有灵魂的躯壳。对读写进行进行序列化的训练,并进行评价,必然能引导孩子读书走上更高的境界。

四、评价的方式

——评价的手段和途径

一个人对阅读的兴趣体现在主观和客观的投入上,具体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准备的充分性、学习的自觉性、倾听的认真性、交流的踊跃性、效果的可观性等方面,必然的结果是阅读量的增加及阅读面的扩大。反过来,有了量和面的变化,势必产生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质的飞跃,这里的好读书就是兴趣的日益浓厚,读好书就是阅读品位的体现,会读书是方法的运用、能力的展示。因此,我们从学生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量、阅读面、阅读效果等方面来考察其阅读表现。

仅靠纸笔测验不可能完全反映学生的阅读习水平,特别是阅读及相关能力的考查还需要其他辅助的手段。

1、个人自检。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设计了定期自检的活动,这也为学生评价自己的阅读情况提供了帮助。阅读中的自检主要反思自己对阅读是否的喜爱、是否能坚持阅读,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

2、行为观察记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安排下,组员轮流记录课堂上每个人的主要表现,然后定期公布并将结果告诉给每一个学生。

3、分项测试。对以上提到的朗读、默读、精读、口语交际 、背诵等方面内容进行分项测试。

4、综合测试。尽管还是传统的纸笔测试形式,但我们在内容上向阅读及运用倾斜,弱化结果,让学生在试卷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综合测试作为纸笔测试,还包括我们读书专项测试。

5、激励性、展示性评价。在阅读活动中,对于学生的阅读成果,评价上应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和指责。并定期举行读书展示活动,促使人人参与,以展促评,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不同层次的展示中,丰富阅读视野,增长阅读信心。

6、阅读量化统计表。印制表格,对学生的背诵积累、读书等进行跟踪式考核评定,让学生经常地得到鼓励,不断攀越读书的“高峰”。

7、家校园联手共评。学生读书过程,也是家长参与的过程,和孩子一起读书,分享交流读书体会。每天晚上进行签字。学生读的书上,既有孩子稚嫩的笔触,也有家长的至深感言。

8、四级考评制。出台小书虫、小书童、小书王、小书圣四个级别,一个学期至少一次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等级评价。

五、评价的实施

——如何操作评价

评价的操作是一门科学,正确与否,都可能导致读书的效果与愿望背反。评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过程中任何一项的操作失败,都让读书留下遗憾和死角,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读书的进程和质量。我们的增量阅读实验评价,针对不同评价内容会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和不同的操作方法,虽然它也许不是最好,但毕竟是我们探索与实践,只要在行在路上,只要方向正确,就总有达到的那一天。

(一)做好每日自检

“清晨呼吸”尽管只有二十分钟,但对于每天的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获取必要的阅读信息,增加阅读量。在对名家名篇的欣赏中领悟诵读方法,尽快形成和增强语感。

由于这种课型内容精美,形式灵活,具有外显性的特点,我们采取的是学生自评的做法。积极参加诵读和听读,感到了阅读的乐趣,身心得到了放松。

(二)加强课程化跟进评价

我们编制的晨诵和三百教材、同步拓展教材、必读书目等,作为读书课程内容,进入常规教学,学期初就已经制定好相应的进度。纳入课程化,教师备课,统一的课件,课堂的整体推进等,都有力地推动了读书内容的落实和检测。

教师对诵读课程内容的评价拥有主动权,对于晨诵中的多数内容,我们不要求和评价,但依据晨 诵课的特点,学生在复习诗、新诗的循环往复中,熟读成诵,特别是那些融入其中的必背古诗,学生都能烂熟于心,这个时候,学生每背过一首就在张贴在教室里的阅读量化表上上升一格。因为结果随时公布,无形间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对于同步拓展教材,教师通过抽调学生,看书上的批注,看书后问题的回答,看文章朗读的流利程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检测。

必读书的评价中,我们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最为突出。每本书的阅读我们按周推进,每周家长、同学、老师评价检测一次,定期让家长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在书上留下阅读的痕迹,让同桌互相督促,互相鼓励共享读书之乐。每周所读书的进度,我们在量化表上体现。一本书读完后,要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这个读书交流会也要体现过程性,提前布置督促学生写好读书交流稿,先分组交流,再择优在全班交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每次读书交流要留下学生的影象资料和优秀读后感存入档案。当然最后还可发展到跨年级的学生自由展示交流。每本书读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书测试,读书卡、读书手抄报、一本书读完后的读后感可以作为检测的手段,同时,期末学校也要对各个年级的读书进行抽测,抽测结果在校园公示,并以此对各班的阅读情况划分等次。

(三)变评价为展示,变检测为奖励

定期举行读书节、家校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在其中展示自己各方面的读书成果。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有的学生用朗读、有的用绘本,还有的学生用精美的课件展示。教师及时将这些过程性材料存档案。市一小的在校园开辟“ 悦读交流区”、“主题展示区”、“班级文化专栏”、“花草树木牌”等,把学生的读书成果都一一展示。在各种读书 活动中,对于优秀学生和家庭,我们进行奖励图书、奖励图书卡,不仅奖励学生个人,还奖励书香家庭。让爱读书的孩子读到更多的书,已经品尝到读书乐趣的孩子,高高扬起生命的风帆,让还没有与书为友的孩子,渐入读书佳境。

(四)用我妙笔生花还你读书宝典

在阅读评价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读书水平的最好见证。写的过程是对读的倾吐和运用,多读多写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两个法宝。为了发挥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作用,我们在学生的写上做文章。优化教材习作内容,加强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让学生易于动笔。利用各种习作契机,促使学生多练,习作本变身周记本,周记本甚至变成日记本。个人日记加上小组日记,都大大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不知不觉间,习作在孩子的心目不再难了,他们爱上写作,写作就像自己的说话一样流畅和生动。很多学生在网络上建立博客,撰写的网络日记达两万多字,网络诗歌达一万多字。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