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是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尽管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是认真拜读还是头一次。或许潜意识里就认为专家们出的书,一定是枯燥的、难懂的,或者是纯理论的,更何况是一个外国人的著作呢?事实上,当我认真读完后,一下子改变了我对教育理论书籍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不像很多教授那样关起门来搞研究,凭空设想搞改革。他为了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有力的支撑,坚持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等,他看过数不清的教室,近20年来一直如此。
也正是因为佐藤学先生这么多年来脚踏实地的研究和实践,才使得他敏锐地发现了日本学校内外的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他把这种变化称作为“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就是描述了他曾经访问过、观察过、合作过的日本各地的学校里、教室里发生的状况。
本书分四部分:教室里的风景、改变教学、设计课程和学校改革的挑战。在提到“教室”的时候,佐藤学先生用到了一个词,那就是——润泽的教室。那么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读了这一章以后,我的理解就是教室里没有因害怕被提问而紧张的气息;没有因发言不当而被嘲笑的尴尬;没有老师激情飞扬、学生无动于衷的漠然;没有一人发言,其他学生各咎其事的自由……用佐藤学先生的话说,就是“大家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我觉得这种“润泽的教室”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适度课堂。那么怎样才能构建这种和谐的课堂呢?
佐藤学先生提出:
一 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说到“应对”,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词,那就是“倾听”。我们都知道,没有认真的倾听,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应对。我不知道大家的课堂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一些孩子总是不等听清老师的话语,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有的孩子只顾得急于说出自己的理解,而一旦说完自己的看法,就是完成了任务,至于别人的发言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这样的发言根本谈不上应对。不会倾听的学生就不会学习好,教室里没有会倾听的学生,要么乱作一团,要么我行我素,那样就不会营造出“润泽的课堂”。所以,佐藤学先生一再强调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要以“倾听”为前提。
他说:“要想培养出善于倾听的学生,首先要有善于倾听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词的教师。”所以他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我想,倾听学生有声的语言咱们老师一般都能做到,但是倾听每一个学生无声的语言,就有些困难了。我就是这样,比如:看到有些孩子不注意听,肯定要以“批评”或“提醒”来应对他,但是他们为什么会不注意听?是孩子身体不舒服?还是他周围的环境异常?还是我们的讲课方法不适当?这些无声语言比较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二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的过程,比如搞教学研究,如果只是我们自己闷着头研究,势必视野狭窄,但如果我们与同事一起交流,一起探究,一起研讨,你一种思想,我一种理念,这样在交流中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灵感。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它不仅仅是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为出发点,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与同伴、与老师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也就是佐藤学先生倡导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只有这样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经过自己的反思,又返回到个体的学习才是灵动的学习,才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所以我认为,我们听课的时候,不必太在意教师的语言是否无可挑剔,教学环节是否环环相扣,关键在于看看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课堂,是否在不断的交往中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 每个学生相互作用
在这里,佐藤学先生提到了两个词,就是“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服装裁剪”顾名思义就是量体裁衣了,就是让我们依据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那么什么是“交响乐团”呢?提到交响乐团,我们的大脑中肯定就会出现不同乐器相互配合来演奏的情景。佐藤学先生提到的这个“交响乐团”就是在教室里,每个学生的不同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
当然,教学中的交响乐团不是在演出,而是相当于平时的练功。既然是练功,就肯定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佐藤学先生称之为“异向交往”。我们在讲课时,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像这样的与老师思路叉开的“异向交往”的话语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或者说所忽略,而一旦被老师排除在外,这个学生就很难有第二次发言了。可见倾听“异向交往”话语的重要性。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互相倾听、认真应对,注重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这样的教室即使是静静地思考、轻轻的耳语,也会让学生身心舒畅,让听者沉浸其中的。除此之外,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讲了他的课程观、教学观以及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每一部分都有他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语言,现摘取几句与大家分享: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地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梆梆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进行实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让大家一起共同感受授课的“乐趣”和“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