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的那份坚守与信念
近日我们共同学习了朱局长的《师德随想》,受益匪浅。朱局长理性的思考再一次给我们教师提出警醒,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像李希贵校长说的“学生第一”因为学生之于老师,孩子之于家长,是相对的弱势。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呵护孩子呢?
朱局长在文中提出了独到的观点:笔者认为要象《西游记》中的观音和如来,从不强迫命令,越俎代庖,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平时创设条件和环境,给予舞台和空间,让悟空们尽情地折腾,把才能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不信佛,我们也不是佛,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向佛学习。
教师应学佛之生命有限,爱心无限;
爱是师德之本。虽然我们的教育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爱心可以是无限的,无限的爱可以把有限的爱延长。一名教师只有爱孩子,他才能亲近孩子,聆听孩子,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如果没有爱,一切都是空谈。记得在《读写月报 新教育》中看到张燕老师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不爱怎么懂?不懂怎么慈悲?不慈悲怎么谈爱?
教师应学佛具有善心、慧心;
教师要有善心,来点亮学生的心灯。我们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应该点亮孩子心中的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然后授予他们持久的学习力,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拥有慧心,使他们的心灯长明。对孩子来说,童年生活中还有很多迷茫的东西、混沌的东西。他尽情的奔跑,尽情的撒野,有时候竟忘记了回家的路和前行的路。这个时候,每一个关心他们的人,都应该用良心和智慧,为他们点上一盏心灯。
教师应学佛待人要有平等心。
我们面对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要平等对待,这些孩子没有高下之分,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对他们要有平等心,不鄙视学习差的孩子,不优待学习好的孩子。关注每个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残儿童心灵的了。”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通教育的通道。
我们真的不能成为救世主,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修炼自己的佛性,练心性,与人与己都有好处。正如朱局长所言: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仁爱与宽容,选择了执着与坚守,选择了高尚与自律,不然何以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我们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坚守与信念而不断“修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