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的帮忙
——记一节《书法艺术》课
今天,我们班上了《书法艺术》第二课“”。众所周知,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低年级教学的一项重点目标,是关系学生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为此,我非常重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寓教于乐中给孩子以启迪,用儿歌、故事的力量震撼孩子们的心灵,做到讲、练、思、论为一体,强化良好学习习惯这一主旋律。
揭示课题,质疑课题
上课伊始,我对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第二课——‘学习习惯的培养’”;板书课题后让孩子们读读课题,质疑课题(学习习惯都有哪些,什么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才能养成好习惯等)。
创设情境,学习儿歌
孩子们,谁还记得《学写字》这首儿歌?请勇敢地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孩子们呼啦啦地站起了七十多个,一边表演,一边背诵:
学写字,要注意,
头要正,肩要平,
身子坐直纸放正;
一尺一拳要记清,
手离笔尖一寸高,
写字认真要工整。
接着,指名孩子到讲台演示自己心目中的正确坐姿与握笔姿势。并请孩子们来评价。孩子们很乐意当一名评审员,他们瞅别人那叫一瞅一个准:你身子歪了,你的头太低了,你肚子挨桌子了,你握笔姿势不对……
时机到了,我请孩子们跟着我一起朗读课本上的儿歌,并给孩子们讲解了儿歌的大致意思,特别强调了“写字姿势”“握笔姿势”与孩子身体健康的关系:不良的姿势容易造成脊柱变形、弯曲、视力下降,最终成为弯腰驼背的“小博士——四只眼。”
观察图片,对照练习
接下来,我又讲了“双姿”的要领(铅笔的执笔法为“三指法”,即只有拇指、中指、食指在起作用;下面就具体讲执笔的方法:1、执笔:拇指、食指、中指指尖一抵二压呈三角形捏住笔杆,其中,中指使用指甲内侧,拇指与笔杆接触的位置距笔尖的距离 约为四厘米,无名指和小拇指抵住中指,起协调控制作用。2、角度:书写时笔杆与纸面呈45度角。坐姿:头正:书写时头摆正,不能向左或向右偏,并略向前倾,眼睛距书本一尺(大约30厘米)左右。身直:胸挺起,背撑直,胸口里桌沿一拳(大约10厘米)左右。肩平:两肩齐平,不能一边高,一边低。臂开:两臂自然张开,左手五指伸开按纸,右手书写。足安:双脚自然平放在地上,两脚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和脚跟同时着地),示范了正确地“双姿”后,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插图进行握笔姿势和坐姿的专项演练。同桌相互为小老师,进行指导。我呢,巡回检查指导。
我发现,许多孩子的握笔姿势不正确,坐姿也很随意,这可怎么办?冥思苦想中“聪”字跳了出来,仿佛站在了我的眼前。于是,我灵机一动,就派生了下面的环节。
讲解故事,明白道理
我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斗大的“聪”,让学生说说这是谁?识字多的孩子们纷纷说:“我认识,它是‘总’;不,它是‘耳’和‘总’(我在心里偷着乐)”。见状,我指着“聪”说:“去掉耳朵我是总,耳总拉手我是聪。聪明的聪,聪慧的聪,耳聪目明的聪。”我指着“聪”说:“‘聪’它是由耳朵(耳)、眼睛()、嘴巴(口)和心这几个字共同组合而成的。”我接着说,“‘聪’字还有个故事呢!大家想听吗?”“想”声一片。于是,我又趁机说:“聪明的孩子是会倾听的孩子,是坐有坐样的孩子。大家比一比谁坐得最端正。”这下子,可不得了了,我们班的ZSH竟然坐如钟。故事是这样的(这是我自己编的故事哟):
一天,“聪”字家里闹开了锅。只听见“耳朵”说:“我们家,我最重要;我的本领最大,没了我不行。你们想:如没了我,无论多美的音乐也无人欣赏;没了我,你们几个准会急得嗷嗷叫。我们家就成了残疾了,只能算是个‘总’。”眼睛听得不耐烦了,仰起头大声地嚷道:“我们家我比你重要,有了我才能看到花儿的美丽,阳光的灿烂,母亲的模样……没了我,我们家就成了盲人世界里了,只有黑暗一片。”嘴巴听了,起的火冒三丈,说:“你们重要,我不重要。现在我要休息了。”顿时,它们家鸦雀无声,只有心跳的声音。不一会儿,心儿说:“我们家缺了谁都不行。没了耳朵听不见,没了眼睛看不见,没了嘴巴不会吃、不会喝,更不能说话、读书和唱歌。”大家听了,感觉到自己错了,只看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忽略了它人的存在。耳朵、眼睛、嘴巴都惭愧地低下了头。心又说话了:“要想聪明,我们必须团结友爱。大家要记住:团结起来力量大。”耳朵、眼睛、嘴巴齐声说:“心儿说得对。我们大家要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我们要成为名副其实的聪明之家。”
孩子们欢笑声一片,掌声再次响起来。
“聪”字儿歌,助养习惯
接下来,我就教孩子们学习儿歌“聪”,以“聪”儿歌,提醒、激励孩子们养成学习好习惯。儿歌是这样的(我自编的):
聪
我的耳朵会听,它最灵;
我的眼睛最亮,它会看;
我的嘴巴最巧,它会说;
我的心儿最细,它会想。
(我是最棒的小学生,小学生!)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这节课,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孩子们的幸福挂在了脸上,孩子们的自信、要强表现在了行动上。
我知足,我捕捉到了教育孩子的良机;我知足,我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我知足,我的孩子们都聪明、要强!
谢谢您——“聪”的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