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还是不管
在儿子面前,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就像今天,为了制定“寒假计划”的事,我们从辩论到争执,最后互不理睬。
今天上午,期末考试结束,下午学生不到校,11号上午返校一次,假期生活就开始了。在我看来,从今天下午开始,寒假生活就算拉开了帷幕。“一段生活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的开始。”我如是对儿子说。我太希望儿子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假期,早早地就在心中悄悄地规划着,希望儿子考试一结束就开始有计划的假期生活。
儿子显然不这么想。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和他说起“计划”的事,他坚决地说:“我下午什么都不干,我要彻底放松一下午。可以考虑看场电影。”看着他坚决的样子,想着前几天起早贪黑的复习,我没再坚持,想着晚上回家再说这事。于是我热心地说:“看电影,好哇!妈妈给你推荐几部。”“别!”儿子手往眼前一挥:“您推荐的,我已经领教过了,肯定又是什么励志的,积极向上的,我不感兴趣。”“那你对什么感兴趣?”我有点想发火。“科幻。我会自己选的,就不劳您费心了。”“臭小子!”我在心里恶狠狠地说。
在学校忙了一下午,晚上一进家门,父子俩正在热火朝天地看电影。凑过去一看,加勒比海盗!“有什么意义呀?看这些。纯娱乐,浪费时间。”我忍不住发表言论。“别挡着!”人家毫不理睬,我只好悻悻边去。
晚饭过后,我想着如何切入“计划”的事。说实话,我很看重这个假期,倒不是因为这是儿子小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寒假,毕业前的最后一段可利用、可支配的时间,而是因为我想在这个假期锻炼儿子的生活自立能力,培养他“坚持做一件事”的意志品质。所以,每天运动,每天学英语,每天写博文……都是我在心中规划好的,只不过我要策略地诱导他自己定出这样的计划。
过程一开始就有些艰难,当我柔声细语地问:“儿子,什么时候定你的寒假计划?”时,他直截了当地说:不想定!我一下子有些恼火,声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那你就准备随心所欲地过一个寒假?就像今天下午一样,无所事事,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好!我定。不过要等一会儿,我先看会儿书。”儿子一看要“引火上身”,急忙两手放耳边,作投降状,然后迅速“撤离”。我跟过去,看见他随手拿起一本漫画……“不许看漫画!”我立刻指正。“哎!”儿子长叹一声,把漫画书盖在脸上……
终于看到他好不情愿地坐在书桌旁,开始制定计划。心中不由得暗暗窃喜,到底是“邪不压正”啊。过一会儿,一片纸扔在我的眼前。我满怀期待地拿起来,目之所及是六条23个字:1、练毛笔字(不是每天);2、写作业;3、运动;4、学英语;5、玩;6、看“三国”(或别的)。这也叫计划?我心里那个气呀!但理智告诉我稳住,要运用智慧。于是,我循循善诱:“好的,很全面。请问,运动做什么?”“散步或跑步,跑跳走。”“什么时间锻炼?晚上还是早上?”“晚上。”“具体些。”“7:30-8:30。”“什么地方?”“小区里。”“很好!学英语的具体安排是……”在“刑讯逼供”式的诱导下,儿子终于“供”出一份我还算满意的像样的计划。我整理好后给他看:“请签字画押,即刻生效。”“我坚决不签字!因为有的地方还会有变化,你说过计划赶不上变化……”看着他“不听话”的样子,想着这么艰难的过程,我终于爆发了:“不管你了,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终于上升到一个境界:互不理睬。
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儿子睡后我苦苦思索。操之过急?青春期反叛?没有站在协商的角度?干涉过多?管得太细……为什么他就不能像人家的孩子那样主动地定个计划,按照计划认真地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我到底应该是管还是不管?不管显然不行,得管。怎么管?也许,还是我的方式上出了问题。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
当我眼前的这个曾经的小男孩不再对我言听计从,当他开始用“我认为……”“我觉得……”和我说话,当他不再迷信我的权威而逐渐展露自己的想法,当他从生活的受动一方挣扎着走向主动,或许,要改变的,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