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讲《苏雅的画儿》好
朋友讲了一节公开课,邀我们几个去听课。
她讲授的课题是《苏雅的画儿》。这篇课文写苏雅在房间里画画,就在快要画完的时候, 水彩笔掉在上面把画弄坏了。爸爸帮她想了个办法,在上面画了只小花狗,巧妙弥补了过失,结果苏雅的画又变成了一幅漂亮的画, 而且得了全班第一名。说明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总的来说,朋友的这节课有许多成功之处。比如:教态十分稳重大方;教材的处理比较灵活;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着重训练;随机生成的内容较多;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她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并找准了文章的关键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然后根据这个关键句辐射整篇课文,把课文分成“坏事”、“动脑筋”、“好事”三大部分,按照“坏事→动脑筋→好事”这样的顺序,依次展开讲,在讲每一部分时,穿插个别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心情。
朋友在理清教学思路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接下来要说,不管是讲解课文,还是拓展课文,她都做得很好,一帆风顺。
这样想,这样做未尝不可,可如果换一种“田忌赛马”的思维方式考虑会更合理,甚至会锦上添花。
首先讲“好事”这一部分,引人入胜
先出示苏雅得了第一的画儿,让学生仔细欣赏,猜一猜“为什么这幅画会得第一?”(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最欣赏这幅画的什么地方?)让学生一一“嚷”开,重点理解“嚷开”,从而理解这几句话:
第二天评比的时候,苏雅的画儿一拿出来,全班的同学就嚷开了:
“这一张最妙!”
“瞧,这小花猫多逗!”
“苏雅,你怎么会想到画小狗呢?”
当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拓展“嚷”的内容,深刻理解“嚷”字用的传神。
其次运用过渡语,巧妙过渡到“坏事”部分的讲解
“可这得第一的画儿,背后却有主人一段心酸的故事。你们知道什么故事吗?从哪些句子或自然段中看出来?”顺势讲解“坏事”部分,解决本部分出现的重点词句。
如重点句:
“她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楼梯。这幅画儿明天要参加比赛呢。”
“就在画最后一笔的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
然后适时情感点拨,深度思考,渐入“动脑筋”部分的教学
教师适时煽情点拨“这样的一幅画儿,明天就要参赛了;这样即将成功的一幅画儿,却因最后一笔的失误而令人心痛;这样失败的一幅画儿,明天就要参赛了,能得第几呢?我真担心。(师低语)到底得了第几呢?(师大声) ‘第一名!’(生大声)为什么?靠的是什么?‘动脑筋’(生大声)‘在弄脏的地方画一只小花狗’(生接着回答)就这样开始进入“动脑筋”部分的讲解。在本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除了画小花狗,还可以画成别的吗?”在众多的回答、比较中,明白画小狗是更合适的,明白“第一名”的名副其实。
最后敲一敲另一个关键句子,深化主题 (苏雅很高兴。苏雅更高兴的是,她懂得了爸爸讲的道理。)
如果顺着这样的教学思路走,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还深挖、灵活处理了教材,更抓住了“提纲挈领”的主线,突出、升华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