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疑问的口气
“孩子,你怎么一直动啊,是不是有多动症啊?你看,写个作业一会要儿上厕所,一会儿要挠痒痒,就连看个电视你都不停地动,这要是到了开学可怎么办啊?”
“妈妈,我就是有多动症,刘翔哥哥小时候也有多动症,你看人家跑得多快啊!”
“孩子,这一桌子东西怎么还不收啊,是不是非要让妈妈吵一顿才会收拾啊?用过的东西怎么就不知道放回原处呢?”
“孩子,你看妈妈允许你到楼下玩耍,可是眼看要下雨了,对门的姐姐早早就回来了,你怎么就不知道回家呢?非得等到妈妈大呼小叫才知道回来吗?难道你就不害怕雷电吗?”
“妈妈,斯宾塞先生说过,雷电是大自然的音乐会,以前我害怕,现在不怕了!”
整个暑假,这样的口气真的没少用,但收效甚微,有时候真的以为自己还不如孩子的外公更了解她。这是孩子第一次在家里度过的暑假,自小在姥姥家生活的她有些自以为是,仿佛什么都懂,好胜心强,我倒是很希望通过一个假期的零距离接触让孩子有所改变,但我越是想让她变成什么她反而越是干不好。慢慢地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爱嘟嘟的大妈,可孩子似乎并没有一丝想改变的意思,我又不想用对待学习的严格来约束孩子的生活,毕竟这个假期也很有限,不能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幸福,怎么办?是不是自己的言行“逼反”了孩子?是不是应该通过自己的改变吸引孩子来纠错?有了这样的想法后,那天在上演孩子喜欢的电视之后,我开始了从自我改变以期达到改变孩子的实验。
每次上演精彩影视的时候,孩子总喜欢躺到沙发上看电视,虽已立秋,但人与人离得近还是会觉得热,而她这一躺就注定我或老公有一个人要去坐椅子,于是我就说道:“躺沙发一定比坐椅子舒服很多,这样对坐椅子的人来说一定很不公平,为了让大家心里平衡一些,谁躺在沙发上就应该摆好自己认为最舒服的姿势,最重要的是半个小时不能动。宝贝,你选择吧,是躺沙发呢还是坐椅子?”话音未落,孩子已经选择了前者。“哦,那好吧!其实我就知道李巳祺能一动不动地躺上很长时间,不要说30分钟了,就算40分钟也没问题!”“妈妈,妈妈,不对,不对,宝宝能50分钟不动,哦,还不对,是60分钟,是一个小时!”哈哈,没想到这小丫头的好胜心就这么轻易地被俺调动了起来,接下来就要看看能不能坚持半个小时了。时间仅仅过半,孩子已经觉得很久,我也突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为了首战告捷,我就适时地拿以前的例子做比较,让她觉得今天的自己比以前强了很多,如果再努力一些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终于,半个小时到了,孩子兴奋地搂着我的脖子高兴得不得了,仿佛此刻的自己就是一个奥运冠军!而我更是兴奋,为我撞到南墙后改变而兴奋。
当《功夫熊猫》里的经典语录回响在耳旁,一切皆有可能让我有了更大的信心。你说她多动,她就认为自己有多动症,而且不知从何出得知连冠军就有多动症,看来多动不是坏事;你说她不收拾物品,她就认为反正妈妈会唠叨那就等着妈妈催吧;你说雷电有多可怕,她会说斯宾塞先生讲雷电是天空的鼓乐,再说了,就算到了回家的时间还有妈妈叫呢。现在的孩子是变得越来越聪明了,而且模仿能力极强,今天你给她看了一个故事,明天她就可以现学现用,这大概就是学习型社会培养出的学习型孩子吧。话说到此,我们是否也该总结一下过去?如果疑虑和唠叨不能让孩子有所改变,那么我们何不换个思路对待孩子身上的问题呢?
末了,一句话让我不得不再次琢磨。昨天看了我的初中化学老师成为校长后的教育帖,帖子里没有很多“培优”的案例,但她语重心长“扶差”的真诚让我受益匪浅——“你认为学生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我想把这句话引用到家庭教育之中——“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就把孩子说成什么,去掉疑问的口气,孩子就是你想象中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