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捷径,需要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
------读《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有感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我在萧山银河实验小学参观学习他们的课题组老师推荐的,当时我心里就想拥有这本书,过年时,“新华书店一日游”终于满足了我的心愿,怀穿着《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一路哼歌而归。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第56号教室的奇迹》,没读多久,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着雷夫老师对教育的投入和激情,咀嚼着雷夫老师在教育上的智慧与爱心……我感动着,惊讶着。
前天我拜读了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的自序《教室里的火》我连续读了三遍,现在我还深深的沉浸在其中,我明白了:教育没有捷径,应该全身心的投入。
这是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学生们因为使用酒精灯变得很兴奋。但有个小女孩找不到灯芯点燃酒精灯。班里其他人想继续做实验,雷夫让大家等一下,他不想把小女孩落在后面。他弯下要来,靠近小女孩的酒精灯的灯芯。不知什么原因,灯芯没有它原本应该的那样长——几乎看不见了。雷夫尽可能靠近灯芯,试图用一根长长的火柴杆触到它,努力地帮一个女孩点燃酒精灯,当然,他的努力成功了。但接下去换来的不是女孩的感谢而是女孩的恐惧和大叫,原来,雷夫先生没有察觉自己的头发竟然也燃烧了起来。当学生们“抡起胳膊使劲地打他的头”时,他却“觉着当老师棒极了”!多么疯狂投入的老师啊,这团火是雷夫先生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而产生的。正如雷夫先生自己所说的:“我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
读着雷夫老师的故事,联系自己的教学生活,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种境界?如果换做是我,被同学们“打”头的时候,我会有什么反应?我一定不会在那个时候想着当老师棒极了。我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尴尬。我们学校二三十位教师,有多少人会雷夫老师一样想到,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到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我的心里确实是个未知数。
回想自己刚毕业时,精力充肺,家里也没有什么负担,对于学校领导交代的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完成,为了排练一个舞蹈,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乃至周六周末;为了一堂公开课,每一个细节都会汲取每位教师的建议,放学后、午饭时、在家里、在学校都是我试讲的地方;为了一个学困生,一道题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讲到他听懂为止。现在回想起这些事情来,觉得自己挺自豪的,我也曾经像雷夫老师一样,那么专心地对待教学,那么投入的对待教学。这也许是每位教师刚踏上教学岗位上都经历过的。只是,雷夫老师从那刻开始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而我则从那刻开始决定不再蠢蠢地被一件事情牵绊住。
看看现在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教师,已经开始向慢慢侵蚀我们卓越潜能的势力屈服,真是一种悲哀。无知,敷衍对待工作在学校里占据统治地位,再加上教师队伍里素质低的人,即使是最坚强的灵魂也可能被碾碎,他们随波逐流:课前不认真备课,讲课时语无伦次;教学中自己不探索实践,照着别人的路子走,还认为自己在教育上走了多么近的小道;铃声响了还没走进教室,铃声落了就已经出了教室。有几个教师能像雷夫老师一样“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小时,都和学生涌进自己他们那可怜的狭小的教室里。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没有。可是他们每天却喊着“我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这样的口号。真是令人费解,汗颜呀!
文章最后,雷夫对我们读者提出了一点提示:“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献身教育事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最重要的就是投入全部的精力,投入全部的热情,摈弃一切功利和任何形式的投机取巧去实践,去开拓。要知道,真正的卓越是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甚至是牺牲。“教育无捷径,需要全心全意的投入。”所以,我们这些为人师的人要时刻在脑中保持一份智慧,内心留有一份真爱,头上燃烧着一团献身教育事业的火。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做得更好,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书还在继续的看,经常冒出的感叹令自己惭愧不已,“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小时的和学生们涌进教室里,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头上的火” 在我身上简直无法实现,在雷夫老师身上,却还有许多许多,有待我继续品味,思索……
《教室里的火》给了我正确的方向,它是我心中启明星,是呀,读完后不得不承认教育无捷径。相信我们每一个老师也可以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我的教学中!
(自评:读完每一篇文章,觉得要写的很多,但不知怎么表达,觉得无从下手。自己的写作水平太有限,一是根本无法诠释出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里所创造的奇迹!二是也无法较满意地表达出自己看书时心中产生的震憾。有点对不起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