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我也可以体验诗意语文?是的可以!作

发布时间: 2019-08-03 10:37:15 作者: rapoo

我也可以体验诗意语文?是的,可以。

敲下这个题目时是满心喜悦的!在很多年前知道“诗意语文”这个词语的时候,我的心里只有前面的这个问句。因为我觉得诗意语文离我是多么地遥远。但是,今天可以说了,我也可以尝试诗意语文了。

六年前就知道“诗意语文”这个词语,当然也知道王崧舟、周益民这两个被称为新生代的特级教师、全国名师、“诗意语文”的代表人物。当时没有听过他们的课,只是从杂志上读到过他们的课堂实录。记得当时一下子就被他们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更被他们灵动的、像流淌着的诗歌一样的课堂语言所深深吸引,觉得他们的课堂充满着浓浓的诗情画意!真不愧是诗意语文!我心里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为了模仿这样的课堂,我开始找有关他们的文章。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介绍他们的课堂时大都选的是古诗词篇目的教学。读到他俩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挥斥方遒,时而滔滔兮如江河澎湃,时而潺潺兮如涓涓细流,老师是沉醉其间,学生是陶醉其中!这样的课堂真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觉得这样的课堂离我很遥远,我是万万不能这样教古诗词的。因为我读的书太少,古诗词的积累更是屈指可数。我能背出这些诗句吗?有些听也没有听过呢!我能说出这样诗意的语句?我可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我是知难而退了。虽然知难而退,但是看到“国培班”的课表,看到安排的有王崧舟老师一天的讲座的时候,心里有难以言表的激动,恨不得10月24日赶快到来,让我能近距离地聆听王老师的教导,再次感受“诗意语文”的魅力,虽然她仍是飘渺地浮现在我头顶上的天际。

10月24日终于到来了!王老师风尘仆仆地终于赶来了!小小的阶梯教室更是显得狭小了——150多个学员老师挤挤挨挨地齐聚一堂。深秋的冷风也无法吹散老师们的热情——一阵高过一阵的掌声迎接着王老师走进教室!王老师一身休闲打扮:半旧的皮鞋、休闲长裤、休闲西装、一头稍显凌乱的短发,给人以亲切,全无名星、名人的做派感觉,就是一个老师,平易、温和。王老师的课却不休闲,关于“诗意语文”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介绍得简单而明白;说到“诗意语文”的教学实例,那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停,老师们都被王老师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我也是沉浸在王老师的讲座之中,但我觉得我比任何一个老师更是激动,因为我已经听到王老师告诉了我们每一个老师——你也可以尝试体验诗意语文。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颠覆了我对诗意语文肤浅的、错误的、狭隘的理解。我现在明白了,不能从“诗意语文”的字面来理解诗意语文的内涵,她不是说老师的语言优美、灵动,诗意徜徉在整节课的处处时时,这才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就是想让学生不枯燥地,而是美美地学习语文。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老师创设出适合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感悟文本,注重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表达出语言的节奏和神韵,师生在课堂上真正平等地对话、用心用情地交流。她认为文本是美的,通过学习文本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开发出文本美的价值,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激情……这就是诗意语文。虽然我的理解还可能片面,但是拉近了我与诗意语文的距离,鼓起了我尝试诗意语文的勇气!

我觉得可以这样来尝试诗意语文。1、感性地教语文。我说感性地教语文,是指在课堂上多一些语文的实践和体验。理解文本的时候,引导学生唤醒他们的生活感悟,用他们心中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促使他们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语言文字的理解应该联系生活感悟,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比如,教学《窃读记》一文,虽然现在的学生大都没有林海音当时贫困的经历,但是他们大多数有林海音“窃读”的经历:来到书店,偶尔翻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口袋里又没有足够的钱买,他们就想先睹为快,站在书店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可是书店老板往往催促他们买书,会赶他们走。学生们这些真实的感受能帮助他们理解林海音“又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可以想象,如果不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老师只是一味地介绍时代背景,仅仅是分析文本,学生是难以深刻体会林海英当时的心境的。

语文的学习也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没有反复地体验,也是不能深刻领会文本的内涵。王老师举的例子真好,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的倒数第二段中的一句话“他听村子里的演奏,是最后一次了!”怎么样引导这个句子很特殊,和我们一般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是直接告诉学生,把“是最后一次了”放在最后是强调最后一次?这样做,学生是很难真正体验到这样写法的好处的。王老师是一次次地引读,引导学生读了7遍,反复地朗诵这句话,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一遍遍地体验这样写给自己心灵的震撼,还用去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2、研读文本,用心体味文本蕴含的诗意。研读文本是诗意语文的开始。反思我们在听了名家的教学后,为什么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这固然与我们的学识贫乏有关,但更与我们不重视文本,没有真正地研究文本有关。好像是于永正老师说过这件事:当他的一个徒弟向他请教一篇课文的课堂设计,他问:“背会课文了吗?背会课文再上课!”当然背会课文不等于研究了文本,但是这个老师在背的过程中产生了多少有关文本的思考?我们老师不说背会文本,真正熟读文本的有多少?王老师讲他的登峰之作——教学《长相思》诞生历程时说,他读了这首词先是很激动,好像有感觉,但是后来很茫然,不知从何入手。他就大量阅读有关这首词的、纳兰性德的书籍、文章,反复地品味文本,苦苦思考文本的诗意所在!长时间的研读文本才最后有了这个让全国的专家、老师们津津乐道、拍案叫绝的诗意课堂。一个大家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老师呢?

我们研读文本,首先细读,关注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努力抓住文本中的矛盾点、师生可能的兴奋点。还要扩大我们的视野,眼光不能聚焦到文本本身,还应具有X光的穿透力,看到文本前面、背后和周围的诸多文本,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意外的发现,惊喜的启发。还要会比较,把类似的、相反的文本反复对比、映衬,也会发现文本间蕴含的浓浓诗意。当然,就像王老师说的那样:细读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怎么运用之妙?唯有反复地实践、思考;思考、实践。

下午王老师就离开了,但是王老师诗意语文的思想是如此近地走近了我,不再是飘渺地浮现在我头顶上的天际。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