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后反思
《怀念母亲》是著名学者、作家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借助日记、散文摘抄描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期间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后,令人沉浸其中。
我们的课堂正在进行五步教学法的实验,这节课,我就以“五步”为指导方向设计教案。课始,先通过检测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生字词是否掌握,课文是否读通顺。
接下来,是五步教学中的关键“赏”。我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我们重点发挥小组的作用,在自己体会的基础上,小组再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接着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我拓展了《赋得永久的悔》,读句子,谈感受。而后,我又进一步地引导:面对棺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想象作者和母亲在一起的点滴,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因自己的无法尽孝而自责,愧疚。在说的过程中,不仅升华了情感,也融进了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有些文章,我们教无数遍也体会不到真谛,因为没有生活的阅历,学生学课文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备课充分,设计清晰,但不经历就不会有真实的体会。所以,生活才是真实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