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读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8-06 10:50:55 作者: rapoo

曾三次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课,感受到了他那朴素而清新的教学之风,以及那种不露丝毫做作痕迹的教学技巧。课堂上信手拈来的教学智慧、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于老师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教海漫记》中一篇篇内容详实,文笔流畅的文章像是跟我们谈心,又像是讲故事。从中感受到于永正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教海漫记》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于老师以自由朴实的笔触,向我们讲叙了他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

《教育篇》中的17篇文章,无不闪烁着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他认为:以学生为本就是老师和学生要相似,即要蹲下来看学生。他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于老师懂得宽容学生,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无彩缤纷的。”教育不应搞“一刀切”,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宽容是一种美德。教育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怎样做人。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老师所缺乏的,想一想在同学面前发脾气,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从《教学篇》中可以感受到于永正老师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于老师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修养篇》、《其他篇》中的23篇文章,道出了作为一代教育教学大师在对待家人、社会的态度,道出了他之所以能成为名师的原因:“勤于读书、勤于实践、勤于思考、勤于笔耕” 。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