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洛阳,中国小学名校联谊会第一季暨生态小学建设交流研讨会。
《中国教师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果然了得。会场爆满自然是意料之中的,而耳边的南腔北调却让我感到意外。支起耳朵来一一分辨,东北的,江苏的,四川的,重庆的,海南的,湖北的,山东的……大半个中国可都有教育人赶来!身边的那位大姐是典型的东北范儿:“我们那旮旯过来是不容易,光火车都坐了二十个钟头。但是我们乐意来啊,因为我们有梦想啊。咱就想瞅瞅,这个生态建设是咋回事,这个西下池小学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好吗?”
与其说是开会,不如说是聚会。
会前会后,这天南海北的人是呼朋引伴、高谈阔论。而在讲坛之上,无论是“教育狂人”李炳亭先生,还是李艳丽校长、张雷董事长、张春森校长,或妙语连珠,或娓娓道来,或振聋发聩,不时引起热烈的掌声、会心的笑。
其实,对于高效课堂,对于生态建设,对于“心教育”,我都有所了解,不算陌生。然而再次聆听,仍受益匪浅。
如李炳亭先生引用梭罗的话所做的“挖一方池塘”之比喻,实在准确生动。“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让孩子自然地成长,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感谢慷慨的、神奇的造物者,他已经给儿童以自己成长的权利和能力。而作为成人,却往往以拙劣的方式压制着、破坏着孩子的成长!放眼过去,多少学校,是在以各种堂皇的名义成为一条条浑浊的大河!
李炳亭有言:“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天的原创,可惜教育却让他成为了复制品。”
池塘就这样干涸……
种子就这样死去……
我的内心深受触动,不,是震动。还有什么能比看到生命衰竭更让人痛入骨髓?而看不到的死亡比看得到的终结更可怕。
我不禁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越来越觉得无知;越来越觉得必须勇敢。”
我要学习,更要鼓足勇气,做正确的哪怕暂时“曲高和寡”的事情,而不向“随大流”者低头。
参观西下池小学,则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上回来,是李艳丽校长陪同,而这次因为是一次大活动,四处可见小导游们落落大方的身影。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每一个小导游都是那么地认真。像“和平鸽舍”的讲解员,是一位六年级的女孩子,不管身边有几位来访的客人,她都一丝不苟地把自己的词儿一遍遍大声讲出来。我听得出来,这词儿是她自己写的,更听得出来,这丫头对自己的这份简单的工作分外用心。天真的有点儿冷,我悄悄摸出一包面巾纸,塞到她的手里,她有点儿羞涩地一笑,赶紧转过身去擦擦鼻子。
做校园文化,看上去不难,只要从视觉下手,做些景观布置,有那么一点文化味儿就能装点门面了。但是,如果不是做花样,而是做教育,那就要相当费心思了。
西下池小学的这方“池塘”,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挖的,而是围绕着“爱和自由”这一主题,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的。因此,孩子们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着自己的小学校啊。
这一点,何其难得!
在体验式培训的现场,我和来自沈阳的几位校长和老师分在一组。按照流程,首先应该进行小组建设,确定组长、组名和口号。时间有限,大家也有图省事的意思,看到桌子上摆着“闪电组”的牌子,便“就地取材”了。我心直口快:“我提一个建议,咱们的口号就叫‘划破夜空、照亮未来’,怎样?”
一致通过。
在轮到我们组展示时,我这样阐述“闪电”的含义:
“毋庸置疑,当下的中国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只要肯走出一步来,就会成为一道闪电。这道闪电虽然生命短暂,但至少也能在瞬间划破夜空的黑暗。那么,如果千万道闪电都发出耀眼的光亮呢?我们坚信,这黑暗必将终结,那光明必将来到!
掌声雷动中,我看到我的每一位同仁眼睛中都放着光。
我的心,跳得厉害。
2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