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阅读之灯
美国作家安妮法迪曼说:“儿童总是把自己灌进书中,随着每个容器而改变自己的形状。”研究表明,经过图书这个“容器”“塑形”的孩子,有着成全一切美好事物的纯洁之心。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把儿童阅读运动作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美国,“美国阅读挑战”运动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在日本,2001年年底,“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每年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在英国,自1998年9月起就打出“打造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口号,进行阅读推广。并通过各种措施“让孩子们重拾经典”;在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印度、波兰、蒙古等,都积极推广儿童阅读活动。在这些国家,阅读不仅是提升青少年阅读水平、开发智力、汲取精神营养,而且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桥梁。
一、儿童阅读,是根的事业
调查表明,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只读一本书——教科书,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儿童阅读状况令人担忧。首先是阅读的环境不好。城市的孩子们被电视、电脑、游戏、电玩所包围,阅读的时间很少,阅读的图书质量不高。农村的孩子资源匮乏,不能得到好的图书阅读。其次是阅读缺乏指导。大多数的教师、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儿童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缺乏指导的能力。
《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宗作校长说:“这是你们的图书室。这里摆着的书,谁都可以读,读哪一本都行。只要喜欢,什么时间来图书室都可以,如果有想借的书,也可以带回家去读,读完之后,再把书还回来。你的家里有什么好书,希望大家都读一读的话,老师非常欢迎你拿来给同学们看、总而言之,请你们多多地读书。”小林宗作校长真了不起。早在几十年前,他就知道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们之所以喜欢“巴学园”,我想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听袁晓峰校长讲座,她说要打造图书馆里的学校,走进校园,触手可及的地方,到处都是书。过道,走廊,小亭,用线吊着的,在孩子们面前晃荡着的,都是书,随手拈来也是书,随时随地都可以翻上一本,不需要任何铺垫,即可津津有味。袁校长很有办法,她知道要让孩子把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不需要任何奖赏,喜欢阅读,拥有阅读习惯就是他们最大的奖赏。
李镇西老师的学校大厅,露天放着几万册书,孩子们可以随意地翻看,没有人管理。有人不解,说不怕丢么?李校长说,丢的不多,但是真丢了就丢了吧,拿走就拿走看吧,书就是让孩子们去看的,不是用来锁着的。李校长如此的大度,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爱书人,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书的终极意义是什么,阅读如呼吸一样自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我也有这样的梦想,梦想一间这样的教室,可以不华丽,但里面触手可及的是书。可以没有像样子的书柜,一个窗台,钉上一个钉子,扯上一条绳子,我们就可以把书给架上去,让书的脸露出来,孩子们可以随意地去翻阅。让孩子们浸泡在书的海洋里,空气里也弥漫书香。
二、我们班的读书生活
(一)保证阅读的时间,与书彼此驯养。
《小王子》中,狐狸说:“ 驯养,需要非常的耐心,首先,必须要离得稍远些,远远地坐在那边的草地上。然后,一天天地靠近。并且,要能在每天同一时间来才更好。”驯养,重要的是懂得与珍惜。驯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千万的小男孩中的一个,千万只狐狸中的一只,因为驯养,成为朋友。我们与书,也需要如此日复一日的彼此驯养。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的阅读习惯。其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取10——15分钟的时间,在教室里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等,教师不提问,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但教学效果很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每天早晨,在教室中播放古典音乐或轻音乐,让学生在轻音乐中阅读,展开美好的一天。我们早上的晨读,基本上是不读课本的。或者读一些主题诗词,或者朗读一些经典美文,或者朗读正在共读的书中的一些经典章节。每天阅读15分钟左右,那么一周三次,就是45分钟,一学期就将近1000分钟了。
二年级,我们的晨读,历经了《爱读书的树叶》单元、《用绳子牵着的月亮》单元、《晚秋那些花儿的芳香》单元、《古诗里的秋和冬》单元、《三字经》经典诵读单元,儿童诗、古诗和国学经典穿插诵读。
三年级,金子美玲诗歌之旅,和孩子们一起在《紫云英地》、《紫云英》、《紫云英叶子的歌》和《和好》中流连,风清云淡的春日,云雀在啁啾,铺撒着紫色小花的田野上,和风在轻轻飘荡。紫云英在纵横交错的阡陌间如夜空中璀璨的点点繁星,热烈而欢快地绽放着它那优雅的紫、红、白,这种飘逸恬淡花不醉人人自醉。从《向着明亮那方》到《我和小鸟和铃铛》,从《再见》到《玻璃和文字》,她清新明澈的诗,吟诵对人及自然的感动之声,她以清丽的心,俯仰天地。
下学期,我们又开始了“谢尔大叔幽默之风”的课程。三年级即将结束,孩子们也逐渐要向精确期过渡,而谢尔的诗,除了充满着甜蜜和梦幻之外,有了更多的是幽默和睿智。他的作品不拘泥于礼节,有时不登大雅之堂,有一种特异的天真。他把儿童文学从花园和教室的局限扩展到了很多不正式的甚至是怪异的领域。他的思路是如此开阔,生活中的任何一点小事都被他挖掘,写得那么生趣。
四年级,我们的班名正式确定为丁香班,我要开花,因为我知道我有美丽的花,是我们的班级誓言。想要开出美丽的花,我们需要在还是种子的时候静心等待,汲取生长的能量。在发出小芽的时候,历经风吹雨打,相信自己终究会开出美丽的花。而孕育我们的土壤是安静,在安静的土壤中,我们生根,发芽,生长,开花。因此,我们这个学期的农历天空古诗词之旅,便围绕着花做课程。每周一三五早上固定晨诵时间,读诗,并学习解诗的武器,和美术老师结合,教给学生相关的配画知识,并进行指导学生配画。
从二十四番花信风的一侯梅花开始,做“梅花三弄”(一弄:自然之梅,二弄:思念之梅,三弄:人格之梅。)的梅花古诗词课程。穿越11首梅花诗词。到了四月,百花盛开,争相斗艳之时,我们便走入百花课程(桃花,杏花,梨花,牡丹,蔷薇,石榴,茶靡),进入初夏,就开展落花课程,从落花流水之中培养自己对大自然的敏感,对生命的思考。再然后,莲花课程,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再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最终走入《爱莲说》中感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的高洁。花,将与我们的生命连接在一起。而我们的生活,也将赋予丁香的含义。
坚持午读,是我们永远不变的旋律。每天中午15分钟,是自由阅读时间,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要求,就是静静地阅读,每天如此,逐渐与书彼此驯养,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并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二)共读与自由读相结合,是我们的读书常态。
全班同时共读一本书,这本书是由老师推荐的,有比较深的蕴意,大家一起阅读,分章节细读,结合导读题,进行思考,去挖掘文本,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批注思考的习惯。共读一本书,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深阅读的武器,可以拥有阅读的能力。但如果仅局限于一本书的共读,那么容易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课外需要建设浓厚的阅读环境,让孩子自由读起来。
从二年级开始,我们依次共读了《笨狼的故事》、《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罗尔德达尔奇幻小说系列,这学期共读了三本书,分别是《夏洛的网》、《亲爱的汉修先生》和《一百条裙子》。
共读一本书,会分三四次开展。以《夏洛的网》为例,第一次共读,寒假推荐,自己和家长亲子共读,填写阅读卡,制作阅读小报,续编故事,或写读后感,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初步感受这本书。第二次:在课堂上《夏洛的网》导读课,利用每天午读时间,学生根据导读题自读,批注,每天晚上同步写相关读后感想,每天展览优秀随笔。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进行小组讨论。第三次:《夏洛的网》推进课。我们又上了一节《夏洛的网》主题探讨课,对友谊、生命、奇迹、编织等关键词结合自己进行诠释。“我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整天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夏洛的经典台词深植在孩子们的心中,我们也立下了心愿——做别人心中的夏洛,为他人织一张关于爱、友谊、生命等的网。这天是4月17日,我们约定之后每年的这一天,是我们的“夏洛节”,我们要重温这个故事。我们还约定,每个学期要评选出我们班的“夏洛之星”。我们期待,我们用笔记录下来的阅读心路,会集成一本书,我们自己的书,被我们永远的珍藏。
每月,我们的一节课外阅读推荐课,为孩子们打开了课外阅读的大门。结合我们教材的内容学习,我相继推荐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国际大奖小说系列,英国王尔德童话、德国豪夫童话、日本的新美南吉童话系列。除此,我还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推荐一系列的小说,奇幻小说,科普系列,历史系列、福尔摩斯探案推理系列等等,你们沿着这些书,走近课外阅读的草原,感觉到了空气的清新,视野的开阔,你们游走其中,乐此不疲。
两周一次的课外阅读交流,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他们拥有同一本书的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平日里不言语的孩子,这个时候也像小小的演说家,看着他们因为阅读而眉飞色舞的样子,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把他们带进课外阅读的海洋,或许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变化,但是,岁月会给他们以答案。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因为你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他们拥有高涨的阅读兴趣而与众不同。
我很高兴地听到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告诉我,说他们现在写作文,写日记,总是撒不住闸,控制不住地如流水般流淌,写了两三张也不想住手,再也不会因为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而抓耳挠腮。写作成了你们最开心的事情。我们最近的半命题作文训练,也让我看到了你们想象力的丰富,与思路的打开,你们所补充的题目,让我意想不到。你们的构思与内容也新颖,语言逐渐丰富,表达逐渐拥有自己的个性……而,这便是阅读带给你们的额外的奖赏,阅读是吸纳,写作是表达。我们也会从一本本书中,从一个个作者中,学到很多,然后经过自己的思想过滤,逐渐地变成或者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在读鲍雷伊写给汉修先生的信中,孩子们逐渐了解了鲍雷伊,了解了他的家庭,他的成长故事,同时,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给汉修先生写信。在读鲍雷伊的日记中,孩子们感受着读书与写日记让鲍雷伊发生的变化,一些孩子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阅读这本书的同时,孩子们写下了《我心中的鲍雷伊》、《鲍雷伊的日记》、《沉浸在书的世界》、《鲍雷伊的日记让我明白》、《鲍雷伊成了小作家》、《评评书中的角色》、《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等读书随笔近4000字,阅读和写作的热情高涨,也逐渐变得爱沉思了。
(三)读书交流,童书润泽生命。
建立班级书架,图书漂流,定期购买等都可以保证书的来源,孩子至少要保证手中有书,他只有处在有书的环境,他才会有阅读的兴趣。书要涵盖性广泛,适合多种阅读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名著,人物传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校园文学,当然也可以有一些轻松愉快的书籍在内,比如男生们喜欢读的《冒险小虎队》、《查理九世》等,女孩子们喜欢读的《阳光姐姐小说派》等,还可以有漫画之类的“垃圾书”,每天让孩子们读经典,很多孩子容易觉得乏味,可以在共读的时候做以恰当的引导。课外轻松的阅读很重要,只要孩子愿意拿起书来读,就是可喜的一步。
及时的展现读书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阅读,引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作用。阅读成果的交流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群体参与的,也可以是个人独立的。
我们最常用的是撰写读书笔记。不动笔墨的懒读,是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我们班级中所提倡的读书笔记,主要是记录自己阅读厚的真实所感,可以是对人物的分析,可以是自己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并且可以根据撰写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美化,孩子们每日兴趣浓厚,与书对话,使得他们思想逐渐深厚。
同时,我们还会讲各自的阅读体验编撰成读书小报,内容可以是内容介绍,也可以是作者简介,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描述,可以给作品中的人物写一封信,也可以根据作品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
我们一个月举行一次“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推荐活动,自己列出一个月中所读的书单,按照喜欢的程度进行排序,给班上孩子进行推荐,可以从内容简介,最精彩的情节介绍,角色评析,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讨厌那个人物,为什么?可以谈自己读后感受,也可以写推荐语,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同时,也促使孩子们在交流中成长。
三、阅读之灯,点亮童年
伴随着校讯通书香班级活动,我们从二年级开始,从第五届书香班级活动开始,连续参与到了今天,从第五届的与书香班级擦肩而过,到第六届、第七届的书香班级优秀奖,再到第八届的书香班级特别奖。我们从一本本书中收获了很多。一个家长博腕,3个书香家庭,到第八届的10个阅读之星,我就是这样,看着你们打开一本本书,从阅读中找寻与自己心灵契合的快乐与满足。我们喜欢,我们阅读。
我们做老师的,其实都是一个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思的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的阅读,朦朦胧胧间,竟然使孩子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我们就这样,点着一盏盏让人长大的灯,让孩子逐渐走向优秀,走向优雅,走向完整,这样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