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一位老师试讲《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一课,其中,课堂上的一段生成引起了我们的争论和探讨。
课始,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变魔术”出示了3组“喜羊羊”图片,每组2只。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孩子们不假思索的说)一共有几只喜羊羊?
师:怎样列式?
生:2+2+2=6(只)(师板书)
师:观察这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几?有几个?
生:算式里的加数都是2,有3个2。(师板书:3个2)。
师:3个2相加得几?
生:3个2相加等于6。
师:(师板书: 3个2相加得6)。谁还能再说一遍3个2相加得6。(老师一直暗示学生说把等于说成得)
生:3个2相加等于6。(生还是习惯于说等于)。
师:和老师一起说3个2相加得6。
生:3个2相加得6。(在老师的一再强调下,学生终于把等于改成了得)
课仍旧进行着,在后面的课堂中,个别孩子还在得与等于中纠结着……
课后说课时,组内老师就有关“用得还是用等于”展开了探讨,我首先让讲课老师说一说她的想法,她说,课本上就是这样写的,所以就要求学生们和课本上的一致。而有的老师说,得和等于意思一样,无所谓,课堂上老师应顺着学生,学生怎样说,老师就应该怎样板书。
咋一听都有道理,我思索了一会儿,道出了我的观点:既然课本上用“得”,一定有它的道理,孩子们说等于,只是习惯性语言,因为平时读算式2+2+2=6都读作2加2加2等于6。而3个2相加得6这句话是从直观算式2+2+2=6中抽象出来的,是为学习后面的乘法口诀做铺垫、打基础的,因为乘法口诀里都是几几得几,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所以,我们还是要尊重课本、依托课本,课本上的语言还是很严密的,有一定道理的,编者在编排课本时是充分考虑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语言的统一性的……
其他老师听了我的一番话,都纷纷点头,我接着说,如果课堂上学生还一直说3个2相加等于6, 老师可以引导孩子说得就是等于的意思,今后我们在说这样的语言时,一般要说成3个2相加得6。不用深层次的给孩子们解释为什么。
问题不争不明,道理不说不透,经过一番探讨,意见达成一致,今天这位老师又试讲了一节,在孩子出现用得还是等于时,处理的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