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唤醒”了我的课堂
读书,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大有裨益,这是人人皆知的。但真正感受到它给我带来的喜悦,还得说说今天下午上第一节课的情形。
要开新课了,课题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因为大家都熟悉鲁迅先生,再加上又是下午,精神很是不振,课堂气氛沉闷得让我都有点压抑……怎么办?要是按部就班地讲下去,也能完成进度,可只是我的讲完成了,学生的学完成了吗?忽然我想起了作者萧红的名字里还有一个故事呢,那是我从《中国人名的故事》这本书里看来的,不如就从这入手,调动起同学们听的兴趣吧。
“同学们,对于鲁迅我们比较熟悉,可萧红呢?”
不吭声,可能是不熟悉也懒得回答。那我只能自言自语了,“下面我就讲讲萧红名字的故事,保准你就不会忘掉了。”看到同学们露出了一点惊喜的目光,有个别同学还把坐姿端正了一下。我开始了讲述:
萧红是黑龙江呼兰县人,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他结为了志同道合的伴侣。其实,萧红和萧军并不是他们的原名,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有深刻含义的:萧红原名叫张西莹,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作家,鲁迅曾赞誉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军原名刘蔚天,别名田军、三郎,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1932年结识之后,因为共同的爱好,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敬仰鲁迅的革命精神和文学才华,鲁迅也很喜欢他们,给了他们很多关爱和帮助,引导他们走上了革命文艺道路,萧军和萧红也自豪在称自己是“30年代鲁门小弟子”。两人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小小红军”之意,表明了他们一心走革命道路的决心。
听到这里,同学们好像表现出来了一点兴趣,精神也有点振作起来了,我接着说,“既然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的含义,那再来了解一下她都有哪些作品吧……”不等我说完,就有同学大声嚷嚷着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你可能会想:这学生的知识面行啊,这萧红的代表作都知道。呵呵,其实他们是照着《教材全解》上念出来的。不过,念也行啊,我想,总比闭着嘴不吭声,坐在那里半睡半醒强啊。这表明他们的思维跟上了老师的思路了,他们总算“醒”了。
课题导入总算把同学们的兴趣从瞌睡虫那里夺了回来。尽管耽误了十多钟的时间,我觉得值。因为在死气沉沉的课堂中宣讲知识,倒不如不讲呢。现在我还在庆幸:幸亏我看过有关萧军萧红名字的故事,要不,就是再想把他们从瞌睡虫那里拉回来,没有感兴趣的东西,怎能吸引住他们呢?怎么能把课堂唤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