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语言意识
看了窦桂梅老师对听过《三袋麦子》《颐和园的长廊》《踏花归去马蹄香》三课后的点评,虽然还没有看完,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所具备的教学上的不足,知道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很多老师讲课前习惯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有的老师只是为了引出课题而提问,但有的老师却善于梳理学生的回答,并能为课后的理解、感悟埋下伏笔。窦桂梅老师这样建议我们引入《三袋麦子》这一课。如,老师提问:“你最喜欢什么礼物?”学生回答后,老师应该这样梳理孩子们的发言: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最喜欢的礼物,有的是看得见的(物质上的),有的是看不见的(精神上的)。那么,文中的土地爷爷会送我们什么礼物呢?这样学生就会理解,我们获得的礼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启发。
学生朗读课文,也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做为语文老师,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心中有数,让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有这一个环节,还是为了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让一个学生读,而使其他学生无所事事。指导朗读在语文课上也是重点,如,破折号的读法,顿号的读法、省略号的读法等等,以及相同的句式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的读法,这些细节方面的指导,也是我需要学习和注意的。
窦老师对《颐和园的长廊》这一课是这样设计课前提问的:“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你一定到过一些名山大川,见过一些名胜古迹,,你打算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你去过的那些地方呢?”而不是“你都到过哪些地方?”来引入。也就是说,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将感性的游览变成理性的形容。
语文课上的语言一定要有语文的味道,要有精确的尺度,要字字句句都能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素养。